文档介绍:1 静脉炎的预防与处理(一) 生原因 1 .无菌操作不严格,可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2 .输入药液过酸发或过碱,引起血浆 pH 值改变,可以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机能而发生静脉炎。 3 .输入高渗液体,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脱水发生萎缩、坏死,进而局部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并释放前列腺素 E l、E 2 ,使静脉壁通透性增高,静脉中膜层出现白细胞浸润的炎症改变,同时释放组织胺,使静脉收缩、变硬。如甘露醇, 进入皮下间隙后, 破坏了细胞的渗透平衡, 组织细胞因严重脱水而坏死; 另外因血浆渗透压升高, 致使组织渗透压升高, 血管内皮细胞脱水, 局部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并释放组织胺使静脉收缩引起无菌性静脉炎。 4 .由于较长时间在同一部位输液,微生物由穿刺点进入或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或静脉留置针放置时间过长、各种输液微粒( 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 的输入均可以因机械性刺激和损伤而发生静脉炎。 2 5 .输液速度与药液浓度的影响:刺激性较大的药液如抗癌药物多系化学及生物碱类制剂,作用于细胞代谢的各个周期, 这类药物所致静脉炎多为坏死型。如短时间内大量溶液进入血管内, 超出了其缓冲和应激的能力, 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均可使血管内膜受刺激而发生静脉炎。 6 .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如青霉素,浓度过高可使局部抗原抗体结合,释放大量的过敏毒素,最终引起以围绕在毛细血管周围的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渗出性炎症; 另外长期使用, 引起血管扩张, 通透性增加, 形成红肿型静脉炎。尤其是老年人的肝肾功能下降, 半衰期达 7~ 10h ,( 正常人 3~4 h), 血管的弹性差, 脆性大,易引起静脉炎。(二) 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 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 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发病后因炎性渗出、充血水肿、管腔变窄而致静脉回流不畅,甚至阻塞。静脉炎症分级:按症状轻重分为 5 级。 0 级只是局部不适感,无其他异常; 1 级静脉周围有硬结,可有压痛,但无血管痛; 3 2 级不仅局部不适,而且穿刺点发红,滴速加快时出现血管痛; 3 级穿刺点发红,并扩延 5cm 左右; 4 级穿刺局部明显不适,输液速度突然减慢,穿刺点皮肤发红扩展 5cm 以上; 5 级除具有 4 级症状以外, 还在拔针时,针尖可见脓汁,临床上一般以 2~4 级常见。[三) 预防及处理 1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避免操作中局部消毒不严密或针头被污染。加强基本功训练,静脉穿刺力争一次成功, 穿刺后针头要固定牢固, 以防针头摆动引起静脉损伤而诱发静脉炎, 对长期静脉输液者应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注意保护静脉。 2 .一般情况下,严禁在瘫痪的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补液。输液最好选用上肢静脉,因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而易产生血栓和炎症,输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尽量选用粗血管。 3 .输入非生理 pH 值药液时,适当加入缓冲剂,使 pH 尽量接近 7. 4 为宜,输注氨基酸类或其他高渗药液时, 应与其他液体混合输入,而且输入速度要慢,使其有充分稀释过程。 4 4 .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输液速度。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浓度要适宜,且输注的速度要均匀而缓慢,因药物浓度过高或输液速度过快都易刺激血管引起静脉炎。 5 .在输液过程中,要严格无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