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浅谈诗词在文人画中的作用与影响.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诗词在文人画中的作用与影响.doc

上传人:w8888u 2020/10/22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诗词在文人画中的作用与影响.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诗词在文人画中的作用与影响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摘要:诗词和绘画都是独立的艺术形式,但文人画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不仅发挥了各自的艺术功能,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融合。这种具有综合性的文人画艺术不仅对画家的绘画功力有很高的要求,更是需要画家的文学修养有很高的造诣。文人画家不仅是画家,同时也是诗人。将书法的“笔意”、绘画的“以形写神”、诗词的“意境”结合与一体,产生了文人画这种趋于完美的艺术形式。关键词:文人画;诗词;关系;补充;阐释;升华;表现范围中国的文人画是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一种艺术形式,打破了传统的仅是绘画的单一的艺术形式,而是将一种多元化、集多种形式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文人画画家把自己、所描绘的景象、和自己精神层面的思想和追求放在了一起,这种综合性的表达方式,正是文人画家所追求的一种完美的理想境界。因此,文人画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堆叠和添加,而是多方面的有机融合。其中诗词在文人画中起到了与画面同等重要的作用。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文人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和审美体系。这中审美标准和审美体系,正是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书法和诗词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在重视笔墨意趣的基础上,与诗词结合,体现出文人画特有的情趣。它的重点不是追求绘画形式上的“文人画”,也不以某种标准去规定画家身份。而是在于所流露出的文人思想和文人追求。在这一独有的审美标准和审美体系中,中国传统的诗词歌赋起到了补充内容、阐释内容、升华内容的重要作用。一、诗词对画面的补充作用在北宋时期,中国画开始重视画家精神上的表现而不仅仅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和再现。画家要将自己的追求和情感表现与自然景物之中,而要将抽象的思想和客观存在的实体完美融合,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出现了将诗词和绘画结合的方式,画面的构图、线条、墨色浓淡变化等等与诗词的内容、字体等协调一致,相得益彰,共同的抒发出文人画家的主观情绪。它打破了绘画艺术的单一形式,将画家的理想和审美情趣以诗词和绘画结合的方式表现出来。文人画这一理念最早由苏轼提出,他主张“画以适吾意”这一艺术理论观点,认为要将以客观再现的绘画和以主观抒情相结合,加强绘画中的主观思想的表达,将绘画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不再是单纯的刻画和再现。甚者诗词要起到对画面进行补充的重要作用,有时线条和色彩很难完全表达画家的心中之意,所以需要加以诗词来补充画面所不能传达之请。正如苏轼论述唐朝诗人王维的《蓝田烟雨图》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1]这首诗的前两句,可以画成一幅冷艳的画,较为容易表现。但后两句却无法用画面来直接表现,即使画出一个衣衫被淋湿的旅人,也难免略显牵强,无法像这两句诗那样生动的表达。因此后两句诗词对画面起到了重要的补充内容的作用。又如文征明的《雨余春树图》中的题画诗“雨余春树绿荫成,最爱西山向晚明,应有人家在山足,隔溪遥见白烟生。”表明了作者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但是仅从画面上理解会以为是一幅单纯的风景画。说明文征明曾与友人在此处赏景,离别后作此画来作为对当时心情的记叙。二、诗词对画面的阐释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