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神经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

格式:docx   大小:18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神经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2024678321 2020/10/25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神经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受体:能与内源性配基(递质,调质等)或相应药物与***等结合,并产生特定效应的细胞蛋白质。按跨膜信息转导分为:受体门控离子通道,G蛋白耦联受体,酶活性受体。突触: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互接触、并借以传递信息的部位。神经元: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包括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除了神经元以外的所有细胞。具有支持、滋养神经元的作用,也有吸收和调节某些活性物质的功能,参与构成血脑屏障。曲张体:轴突末梢上形成的串珠状的膨大兴奋性: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过特性。极化:由于跨膜电位的存在,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的电模型,膜内负膜外正。处于静息状态的细胞,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静息电位总是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对外不显电性。去极化:去极化是指跨膜电位处于较原来状态下的跨膜电位的绝对值较低的状态。是通过向膜外的电流流动或改变外液的离子成分而产生。超极化:细胞膜的内部电位向负方向发展,外部电位向正方向发展,使膜内外电位差增大,极化状态加强。静息电位:指未受刺激时神经元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动作电位: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神经元兴奋和活动的标志,是神经信息编码的基本单元,是信息赖以产生、编码、运输、加工和整合的载体。阈刺激:引起有机体反应的最小刺激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出现膜上的 Na﹢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为。局部电位: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两侧产生的微弱电变化。细胞受刺激后去极化未达到阈电位的电位变化。突触电位:突触传递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电位变化,有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刺激的全或无定理:小于阈值的刺激,机体不反应。增强刺激,就产生固定形态大小的动作电位,跟强的刺激不能产生更大的动作电位。条件反射:在生活过程中通过一定条件,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调节方式,人和动物共有的生理活动。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相结合。牵张反射:指肌肉在外力或自身的其它肌肉收缩的作用下而受到牵拉时, 由于本身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诱发同一肌肉产生收缩的一类反射。是脊髓环路所介导的一种最简单的运动反射,它的反射环路仅由 2个神经元,即1个肌梭感受神经元和1个运动神经元所构成。屈肌反射:当肢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如针刺、热烫等) ,该肢体的屈肌强烈收缩,伸肌舒张,使该肢体出现屈曲反应,以使该肢体脱离伤害性刺激,此种反应称为屈肌反射。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与其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就组成了一个完成肌肉收缩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去大脑僵直:在去大脑僵直动物上可以看到, 动物伸肌的张力增大,四肢伸直, 头尾昂起,脊柱硬挺,这一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由于兴奋性突触的活动,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去极化性质的膜电位变化。去极化超过阈值时,就产生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产生的动作电位。IPSP抑制: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导致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加,Cl-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突触可塑性:化学性突触传递的传递能力可受已进行过的递质活动的影响。如LTP,LTD。突触前抑制: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电位使其去极化,而引起突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