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提升项目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方案适用对象职业院校学生学制三年学历层次中职、高职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单位制定时间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提升项目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包培养包内容包含:一、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方案二、所有培养课程标准三、教材及教辅资料四、教师培训计划五、专题网站建设六、校际及校企全国交流规划目录第一部分职业院校学生非专业能力概述一、能力的涵义★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从事某种活动又必须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二、职业能力的涵义★指某一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非专业能力的总和,是个体当前就业和终身发展所需的能力。职业能力具有渐进性(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次性的行为)和均衡性(专业能力较强的人,非专业能力一般也较强;专业能力弱的人,非专业能力相应也较弱)。★专业类的课程以培养专业能力为主,非专业类的课程以培养非专业能力为主。但在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可以提升非专业能力,在非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也可以提升专业能力。★学生职业能力是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之后胜任某一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的总和。三、非专业能力所谓“非专业能力”,是指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它更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作出判断选择的能力;胜任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的各种变化的能力。非专业能力因职业略有差异,对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来说,其非专业能力主要包括:(1)方法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2)社会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3)情感能力(自信心、心理承受能力、意志力等)。第二部分培养目标及规格一、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的规律为依据,通过课堂教学及各种能力训练活动项目的实施,培养及发展学生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二、培养规格(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通过非专业能力培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2)培养学习的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海洋,在亲身参与能力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热爱学习,掌握学习各种能力的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为职业生涯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3)提高学生对社会价值取向的判断能力。通过对各种能力实践活动的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判断与鉴赏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第三部分培养方法一、体验倡导丰富而有效地活动实践,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真实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活动体验中的独立见解;二、模仿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能力培养要素入手,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实践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三、探究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能力培养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四、合作充分利用各种能力培养活动的集体合作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五、综合将其他各种学生感兴趣的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能力培养教学中,通过以活动为主线的综合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各种能力的表现形式、应用及其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价值。非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结构3图第一学期(新生进校)第二、三学期第四学期(即将顶岗实习)沟通能力培养与训练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与训练自我学习能力培养与训练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培养与训练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与训练第四部分课程体系一、课程体系的构建第一阶段(第一学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因为辍学、家庭、经济及社会方面等因素刚踏入职业教育的大门,普遍感觉困惑、彷徨、无助、迷茫,外在表现就是孤僻、厌学、违纪等形式,因此这一学段的能力培养课程应该设计成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形式,通过潜移默化来达到培养学生自信、团结及“破冰”的效果。(1)课程表现形式:《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与训练》、《沟通能力培养与训练》以拓展训练为主,学生社团活动为辅(2)课程教学时数:拓展训练采用集中时间授课,为期3天学生社团活动串联于整个在校期间(3)培养目标:①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能力学习和培养的兴趣;②开发学生活动;④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团结友爱精神沟通、团队合作能力,培养正确的职业观;③能敞开胸怀,乐于参与项目活动和社团。第二阶段(二、三学期):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应注意引导学生对能力培养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的体例、形式,增加学生自我管理和创造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