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详案)样本.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详案)样本.doc

上传人:非学无以广才 2020/10/31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详案)样本.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五年级学生对于学****古诗已初步掌握了基础步骤,即读——解——悟。而本诗中所蕴含道理较难掌握,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才能了解得更透彻。教学目标:1、学会“壁、侧、缘”三个字词,注意区分形近字“璧、测、喙”;2、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诵背诵古诗;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哲理。教学关键: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诵背诵古诗。教学难点::1课时。教学方法:游戏导入,讲练结合,点拨启发等。课前准备:准备六色方竹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激发爱好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节目,要考一考大家。(出示六色方竹体)请同学们各自坐在自己位置上看过来,然后大声告诉老师,你所看到方柱体是什么颜色?生:红!蓝!绿!白……老师听到同学们说了很多个颜色,那谁能告诉我,到底是哪部分同学说对了呢?好,同学们说得真好!其实同学们全部说对了!因为每个同学坐位置不一样,那她所看到老师手中方柱体颜色也不一样。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谁能给大家说说?(指名学生说)很好!它告诉我们小道理就是:同一样事物,假如我们站在不一样角度去观察,看到结果就不一样。其实啊,这个小道理在北宋时候就有一位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经过她一首古诗告诉过大家。大家想不想知道她是谁呢?(想!)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会会她,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五课《古诗两首》第一首《题西林壁》(板书课题、作者;有意写错两字“壁”、“轼”)。同学们先仔细看黑板,看看老师字全部写对了吗?(指犯错字)(纠正,并出示形近字,易错字)(二)解题《题西林壁》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写在庐山上西林寺墙壁上一首诗。请同学们看古诗下注释,这里“题”是“题写、书写”意思;“西林”就是指“庐山上西林寺”;“壁”就是“墙壁”意思。连起来题目标意思就是“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好,我们一起来读两遍题目。(三)初读课文,朗诵背诵1、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古诗,圈画出不会读字。2、指名一学生朗诵!老师明确难字读音:侧:cè庐:lú缘:yuán3、听录音范读,学生感知朗诵语气、停顿、重轻音、快慢等。4、请学生范读。5、全班同学跟录音齐读,并默记古诗。6、全班尝试背诵古诗。(四)探究诗意同学们,老师开头说作者苏轼在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那就是“同一样事物,假如我们站在不一样角度去观察,看到结果也就不一样”,我们刚才也读了好几遍这首诗,那你能知道诗中哪句诗是说明这个道理吗?先和你同桌说说,等会再和我们大家说说。(指名学生回复后明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1:从这两句诗看,作者全部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板书)横看是怎么看呢?(引导是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意思)庐山是南北走向,所以横看就是从东西看。侧看:侧面看,从山南端或北端看。2:作者从这些角度看庐山景色是一样吗?诗中哪一个字告诉我们这些景色不一样?(不一样“各”字!)3、好,我们一起大声把这两句诗读一读,把她们不一样感觉给读出来!(齐读)4、好!同学们,假如有一天我们也去看庐山,除了能够像作者这么根据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方位次序来看庐山外,我们还能够根据什么次序去看庐山呢?(讨论,举手回复)(引导学生从时间不一样、季节不一样、天气不相同方面展开联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