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走近易安——李清照的词与情1作者名片: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生平简介:(1084年)出生山东章丘。、洛阳,接受较好的文化教养;(16岁)写《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被人称道;(18岁)与丞相第三子赵明诚结婚;(1127年)5月,徽、钦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南迁,时年43岁;(1129年)8月,丈夫因病去世,李清照时年46岁;(1132年)51岁的李清照改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一生无儿女的她寄人篱下,孤寂而死,时年67岁。2作者生平(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豆蔻年华,春光淡荡试新衣(少女时期)第二阶段:明月入梦,和羞试理并双枝(结婚早期~南渡之前)第三阶段:国破南渡,角声催断梦伤悲(国破南渡)第四阶段:一别永诀,秋坟瘦却损梨枝(赵明诚之死及晚年生活)3第一阶段(豆蔻年华)李清照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能文善诗,才气十足。李清照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长大,自幼受父母熏陶,勤读古诗词文,研日久,因此夫妻二人在女儿身上倾尽了所有的温情和怜爱。不觉间,她已成长为一位灵动活泼的少女,带着动人的馨香,静静绽放。她的父母是宽厚开明的,没有用封建社会对女子苛刻的清规戒律把她锁在寂寞深院,倒是能让她常常旋舞于自然之间,自由地呼吸。4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仅三十三字的小令,立体感极强,让我们感受到这位芳龄少女一段欣喜无虑的青葱岁月。少时的流光,不需过多的浓妆艳抹去涂饰,一颦一笑,皆是单纯的美好。正因为不谙世事,才有勇气放纵这一颗渴望自由的心。此时,她年仅十六,初试文墨,竟一鸣惊人。5第二阶段(同结连理)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李清照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伉俪深情,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夫妇赌书泼茶,花前月下,相从赋诗。两人共治金石之学,她又独撰《词论》,阐述对词的看法,伉俪之谐古今罕见。6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词作背景:“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相思之苦无法排遣,稍从微蹙的眉间退去,转而又从心底漫起。这一“下”一“上”的相互映照,已胜却任何的言语。没有忸怩作态,皆是意兴之处的笔墨,构思精巧,尽是眷眷情浓。7第三阶段(国破南渡)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北方金兵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因明诚丧母而奔丧至建康。第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时,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于赴任湖州途中在建康病逝。其后李清照随南宋朝廷辗转江南各地,夫妇二人平生所收集的金石书画在颠沛流离中几乎丧失殆尽。8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1128年,他们向江西方向逃亡,行至乌江,站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随口吟就了这首诗。一方面是借古讽今,对南宋君臣苟且偷安、懦弱无能、昏庸腐朽进行口诛笔伐;另一方面,也暗含对丈夫的逃跑行为的谴责。诗中的语言通俗平白,引经用典,表明了清照主战的观点,以及深挚浓烈的爱国情怀。巾帼气概,胆识非凡。9第四阶段(一别永诀)赵明诚于赴任湖州途中病逝。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