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抑郁症系列知识—了解抑郁症.doc

格式:doc   大小:123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抑郁症系列知识—了解抑郁症.doc

上传人:sxlw2018 2020/11/3 文件大小:1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抑郁症系列知识—了解抑郁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抑郁症知识系列—抑郁症的起源于发展(欧美)西方关于抑郁症的描述起源关于抑郁的起源要追溯到古希腊的医师,西方医学尊基人希波克拉底在《希波克拉底全集》中把“厌食、沮丧、失眠烦躁和坐立不安’等一组症状出现的病证称为抑郁症,并创造了词语melancholy(抑郁)、人为什么会出现抑郁呢?对此古希腊人有他们自己的解释。古希腊人认为世界的原始材料是由水、火、空气和泥土四种元素组成的,并且由一种叫做”爱“的力量把他们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在一起,各个人心理上的不同是由于身体上四种元素配合的比例不同。希波克拉底学说摈弃各种神学思想,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在“四元素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疾病发生的”四体液说“,认为人体存在着四种体液,即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人都是靠这些东西而感到痛苦或保持健康的。并根据哪一种体液在人体内占优势,把人分为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和忧郁质四种类型。在体液混合比例中,血液占优势的人为多血质,黏液占优势的人为黏液性,黄胆汁占优势的为胆汁质,黑胆汁占优势的人为忧郁质。希波克拉底认为,不同的“气质“,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和心理品质,主要是由于每一种体液都是由冷、热、干、湿四种性质中的两种性质混合而成。血液具有湿性质,多血质的人湿而润,有春天一般的气质;黏液是冷的性质,黏液质的人的冷而无情,如冬天一样黄胆汁具有热干的性质,黄胆汁的人热而不安,似夏天一般;黑胆汁有冷干性质,忧郁质的人冷而不安,犹如秋天一样。希波克拉底就把忧郁届定位一种气质类型,称为“忧郁质”。“忧郁质”不是某一种类型的人所独有的,一般人或多或少都具有抑郁的潜质,正如我们都具有爱、焦虑、痛苦和潜质一样。由此可见,希波克拉底时代的人们已经观察到了抑郁现象,并且对此作了说明:抑郁的原意即黑胆汁,黑胆汁过多造成了抑郁状态。公元2世纪伟大的医学家盖伦继承并且弘扬了这一理论,使得气质的四种类型学说至今仍主导着西方心理学。哲学家柏拉图也对抑郁的产生提出了自己的假设,他假设抑郁伴随着创造力的“神的愤怒”。抑郁被认为产生于观念和自我反思(内省)中,所以忧郁的状态常常和具有创造性的人相联系,忧郁的人也常常对自身和生活进行深刻的内省。发展从古代到中世纪文艺复兴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抑郁这一概念被各国广泛应用。至12世纪,犹太医生摩西.·迈蒙尼认为,“抑郁症”是一种独立疾病。但对于情感障碍的科学观察与研究则始于19世纪中叶,1854年法国临床精神病专家居里士·弗尔莱特描述了抑郁和躁狂的临床表现,蒋之称为循环性抑郁障碍。几乎同时另一位法国医生居里士·鲍兰德描述了处于木僵状态对抑郁。而1882年卡尔巴姆首先提出躁狂和抑郁是同一疾病的两个阶段,并创用环形精神障碍一词。1895年,德国医生卡伯莱恩和萨德克证实了法国医生的观察,提出抑郁症和躁狂症不是两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同一疾病的两个阶段。1896年,克雷丕林把抑郁症和狂躁症合而为一,划为一个疾病分类学单元,命名为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或称为躁狂抑郁症。这一分类观点曾被广泛接受并沿用了半个世纪之久。直到1951年,布莱勒将抑郁症的病例包含在了情感性精神病这一术语之中。1962年,抑郁症正式被列入医疗手册,开始时仅依靠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进行辅导治疗,后来电刺激一度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可是因名声不好,且容易引起其他外伤,很难劝说病人采用。近代贝克、埃里斯、伯恩斯等人也在自己的临床和实践中分别提出了“贝克认知疗法”、“埃里斯理性情绪疗法”和“伯恩斯新情绪疗法”。就治疗药物而言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的抗抑郁症药物,虽减轻了许多患者的症状,但有严重的副作用,过量服用还会导致死亡。1988年“百忧解”问世后,由于副作用小而普遍受到欢迎,但相当于一部分患者常年依靠它来保持情绪稳定,产生了抗药性,—抑郁症的起源于发展(中国)中国关于抑郁症的描述抑郁症这一名称对中国人而言是舶来的,而抑郁的情绪却在这片土地上延续了上千年。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这一类的疾病被归为情志病,关于情志为病的记载,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人有五脏配五气,以生喜怒思悲恐,”“肝志在怒,心志在喜,脾志在思,肺志在悲,肾志在恐。”郁证是临床上常见的情志病,原因往往是思虑过度、肝气郁结,称之为“郁证”。郁证是对情志不舒、气积郁滞所致疾病的总称。郁者,结而不通之意。郁症的名称出至于《内经》,作为病名最早见于明代医家虞抟的《医学正传》。关于郁症的论述有很多,其中明代医家张景岳对郁证的认识是较全面和深刻的。他认为《内经》的五行之郁与情志之郁是两个概念,如《景岳全书·郁证》:“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他认为,五气之郁是由于各种病因致使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的人体气血津液等淤滞不通,所谓因病而郁(淤瘀)。而情志之郁则是因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