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快速阅读的九种实用方法.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快速阅读的九种实用方法.doc

上传人:892629196 2020/11/4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快速阅读的九种实用方法.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快速阅读的九种实用方法速读,作为一种现象,古今中外,均已有之。我国古代,《北齐书》曾记载王孝瑜"读书敏速,十行俱下"。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看杂志,往往是"几页几页地翻"。经科学地速读训练,其读速更大得惊人:日本加古德次先生精心训练的速读能手长江美子,最快可达每分钟读20万字。我国北京铁路二中程汉杰老师,台北师专附小谭达士校长训练的学生其阅读效率也是成倍、成数倍地增长。本模式实验表明:学生阅读效率一般可提高4—5倍,达到1500字/分。大量经验表明,速读能力同其他技能一样:通过训练,才能提高;通过有效的训练,就能迅速地提高。语文教学中的"讲读"和"导读",务必抓住一个"读"字。否则,"讲"与"导"就容易落空。因此,如何提高"读"的速度和效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精读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古人主张"读书须仔细,逐字逐句要见着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字斟句酌"。韩愈的"提要钩玄",朱熹的"熟读精思",苏轼的"抄读",司马光的"诵课",王国维提倡的"众里寻她千百度"等,均强调读书要精细。今天,指导学生精读,旨在培养认真读书的****惯,克服浮光掠影的毛病;理解并掌握教材的教学要求,纠正浅尝辄止的倾向;提高自学力度,改变被动、依赖的局面。因此,精读历来受到语文老师的重视。然而,精读亦存在少而慢的局限,有必要加以改革。古人也有选读的。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就是一种良好的读书方法。人们往往对"不求甚解"持否定的态度,其实是误解。陶渊明爱好读书,不是拘泥于一般的咬文嚼字,而是专在会意上下功夫。由于他善于抓住文章的神韵实质,所以速度自然比一般人要快。"不求甚解"是一种浏览式的略读的方法。略读和精读,是从阅读的精度划分的,若从阅读的速度来看,又可分为慢读和快读。一般说来,精读表现为慢读,略读表现为快读。但读慢不一定是精读,快读也不一定是略读、因为有的人读得慢并非读得精细,只是效率过低;有的人读得快也并非读得草率,而是效率较高。诸葛亮读书就很快。据王粲《英雄记钞》记载,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略"。正因为"观其大略",所以,诸葛亮才能抓住书的主旨要领。他在同样的时间内,比别人阅读更多、更广泛的书,从而获得既广博又重要的知识。诸葛亮这种快速阅读的效果,为徐庶等人所不及,可谓成功的经验。列宁读书的速度也快得惊人,他惯于"一目十行、十二行,迅速地抓住整段整页的意思"。列宁速读的方法为人们树立了榜样。"教育要面向未来",现代科技日新月异,新的知识层出不穷。据统计,当前世界知识的总量每隔五年至十年就要翻一番。假如学生对每本书都字斟句酌地读,他们所读的书和所接收的信息就太少了,也就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阅读的速度常常体现阅读的效率。在许多情况下,阅读速度快的反比读得慢的理解得更准确,记住的内容更多。究其原因,在于阅读时眼睛与大脑的相互协调。人的大脑接受信息的速度要比眼睛快得多,大脑容易无事可干而开小差。如果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思想,通过眼睛接收传递信息就会偷偷地溜掉。因此,读书的速度愈慢,就愈难以控制自己的思想。原因在于读得慢的人常常陷入一些孤立的词义和无用的细节之中,只见树木不见林,无法理解作者的思想脉络。这正是慢读的弊端。快速阅读的关键是改变传统的读书方法和****惯。1、默读法进行速读时,注意只"阅"不"读",发音必将影响速度。"阅"者有回旋的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