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宏观调控 [论宏观调控]
作者:陈南岳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7年02期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56(2006)06-0027-05
一、宏观调控的内涵
经济界的学者们因定义时的侧重点不同,对宏观调控内涵的认识仍存在较大差别。笔者认为,经济学领域讨论的宏观调控是一个包括调控背景、调控主体、调控对象、调控目标、调控的政策手段等内容在内的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对其定义时这些方面都应得到体现。基于此,笔者认为,经济学领域讨论的宏观调控是宏观经济调控的简称,它是当宏观经济运行的现实态势已偏离(或将会偏离)其长期一般态势,并且偏离(或将会偏离)已达到(或将会达到)对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产生较大程度的危害的程度,国家为了消除这种危害(或防止其产生),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或行政的手段为使宏观经济保持健康运行所采取的调节和控制行为。
这一定义中的宏观经济运行的现实态势可以看成是由宏观经济长期一般态势与短期波动复合而成的,短期波动又有短期正常波动与短期异动之分,即:宏观经济运行的现实态势=长期一般态势+短期波动=长期一般态势+短期正常波动+短期异动。
从宏观学经济学的角度看,短期一般应与一个经济周期的时间长短相联系,而长期则包括若干个经济周期的时间,以排除各种短期因素的影响,更好地体现所谓一般趋势。宏观经济运行的长期一般态势决定于长期中较稳定的因素。短期波动体现为围绕长期一般态势展开的,对长期一般态势或高或低的短期背离。短期波动形成的原因在于外部条件的短暂冲击和内部短期性因素变化。需要说明的是,短期波动虽然是对长期一般趋势的背离,但短期波动有短期正常波动和短期异动之分,并不是所有的短期波动都会给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产生较大程度的危害,只有那种异常的短期波动才会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状态和效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因此,这一定义表明或隐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思:(1)宏观调控的背景是宏观经济运行的现实态势已偏离(或将会偏离)其长期一般态势,并且偏离(或将会偏离)已达到(或将会达到)对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产生较大程度的危害的程度,或者简单地说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了短期异动。(2)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3)宏观调控的对象是宏观经济。(4)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保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5)宏观调控的政策手段有经济的、法律的及行政的。(6)宏观调控有同步调控、滞后调控和先行调控之分。(7)宏观调控是国家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运行的一种行为。(8)宏观调控没有体制规定性,不管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只要宏观经济运行中产生短期异动,都可以实施宏观调控。(9)宏观调控既可以有总量调控,也可以有结构性调控。因为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短期异动既可能是总量造成的,也可能是经济结构造成的。由总量造成的短期异动对应的宏观调控为总量调控,由经济结构短期异动对应的宏观调控则为结构性调控。
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对宏观调控有无必要的回答实质上等同于对市场经济还要不要政府干预问题的回答。长期以来,西方经济学理论界对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的看法总体上分为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两大派别。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之前,经济自由主义占据压倒优势。信奉经济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们认为要实现经济的增长,必须实行自由放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