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重庆师范大学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及实施计划
所在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培养类型 非全日制
专业领域
研 究 生
指导教师
入学年月
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年 月
说 明
一、培养类型是指:全日制教育硕士、非全日制教育硕士。
二、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 ,也可以是“调研报告” 、“案
例分析”等形式。
三、本表一式四份,二份交学院,一份由指导教师保存,一份由
研究生自己保存。
四、全日制教育硕士应在入学后的第二学期内完成开题报告, 由
所在学院于第三学期初交一份给研究生处备案; 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应
在入学后的第四学期内完成开题报告, 由所在学院于第五学期初交一
份给研究生处备案。
五、开题报告作为学位论文撰写和学位申请的重要材料, 应及时
完成,不得随意更改。确需更改开题报告,应由学生提出申请,导师
签字同意,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查盖章后交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
公室审核同意。
一、 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 “乖孩子”的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专题研究 调研报告 案例分析 其他
论文形式
√
1. 选题的意义
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很多父母和老师习惯用“乖”或“不乖”来评价孩子的一切行为表现,甚至把
“乖孩子”作为“好孩子”的标准。在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中 , “听话教育”始终贯穿在孩
子成长的全过程当中,我们要求孩子:在家,要听父母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无
论孩子其他方面表现如何,似乎只要听话,就能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喜爱,被评价为“乖孩
子、好孩子”。然而,听话的乖孩子就是好孩子吗?新华网报道,北京市朝阳区一所幼儿园
教师虐童行为被曝光,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这所幼儿园小班 21 名儿童,均被老师不
同程度地殴打,被打的部位包括头、背、膝盖和小腿,孩子们挨打之后还被威胁不能告诉
家长。 这些孩子的 “听话、 乖”让人心疼、 难受。 韩国“岁月” 号客轮失事事件中, 船上 300
多名学生中大多数仍按船方指示留在船舱中待命,最终与客轮一同沉没,一些没有听从指
示的学生反而因此获救幸存。通过这两个案例,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我们是该教育孩子绝
对服从老师、长辈或权威的指令,还是质疑不合理的要求?长期以来, “听话的乖孩子”总
会得到人们的喜欢,得到更多的夸奖。我们要求孩子听父母老师的话、不违逆大人、对成
人的命令深信不疑地服从,但这却违背了孩子的本性。因为孩子在稍微懂事之后,就会有
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和自己的想法不同,却又强迫自己要听话,要做个父母眼中“乖孩
子”时,孩子就只好压抑自己,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成为一个“乖孩子” ,这会导致孩子
出现内在的分裂,一边是父母老师的要求,一边是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当这两者出现矛盾
冲突时,孩子若一味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要而迎合顺从父母老师的需要,就会产生心
理问题。
社会、学校、家庭普遍对那些后进生、调皮捣蛋的学生关注比较多,更多地认为他们
存在问题,需要关注和进行教育转化,而对于乖孩子,他们会更多地觉得他们懂事、听话,
他们不容易犯错,他们各方面都表现不错,他们不需要老师和家长操心,甚至他们常常被
老师和家长作为教育顽皮孩子的好榜样,在这种状况下,老师和父母都普遍对“乖孩子”
的关注比较少。但近年来, “乖孩子”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是自杀的报道屡见报端。众
人眼中的“乖孩子”反而常常会做出一些让人出乎意料的行为或举动,如因为父母批评几
句而离家出走,沉迷于网络游戏,厌学,产生自闭、抑郁等心理问题。传统的以“乖孩子”
作为“好孩子”教育标准的模式己经受到争议。我们教育孩子不是为了得到老师的关照、
父母的欢心,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成长为拥有健全人格和创新意识的人,一个心身健康的孩
子关乎一个家庭的幸福,也关乎一个民族的未来。 “乖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学
生自身、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良性运行,而且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成败得失。 “乖
孩子”的心理上的偏差,不仅反映了孩子自身在人格上的问题,也折射出了我们在社会要
求、家庭教育模式、学校教育机制上存在的偏差,本研究拟通过关注“乖孩子”背后存在
的心理问题,探讨这些问题的表现形式,解析其形成的原因,使之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
的、可操作性的教育引导对策体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