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古代科技史论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史论文》的内容,具体内容:最能代表我国古代科学成就的还是天文学和数学,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的天、算。以下是我分享的,欢迎阅读!篇一远去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天文学与数学的交融最能代表我国...
最能代表我国古代科学成就的还是天文学和数学,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的天、算。以下是我分享的,欢迎阅读!
篇一
远去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天文学与数学的交融
最能代表我国古代科学成就的还是天文学和数学,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的天、算。这两门学科在我国古代联系得十分紧密,因为对日月五星运行规律的认识以及日食、月食的推测,都离不开数学上的计算。举一个例子,汉代已形成的"谈天三家"――也就是当时古人对宇宙的三种认识,分别是盖天说、浑天说与宣夜说。除了宣夜说有点玄奥抽象外,盖天说与浑天说均是由数学模型作为支撑的,尽管两者建构了不同的宇宙模型,但是有一条是共同坚守的,就是"日影千里差一寸",也即八尺之表的日影在子午线方向上千里会差一寸。而"日影千里差一寸"最早源自《周髀算经》,该书既是一部数学著作,也是一部天文学著作。需要说明的是,千里差一寸的论证是错误的,一直到了唐代一行和尚通过实测才使它寿终正寝。
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深受古代数学的影响,尽管盖天说、浑天说都有数学模型建构,但是这种模型并不与推算日月五星运行的另一套数学模型(算的模型)相融洽,或者说是各行其是。因此我们也不可能像西方那样,从古希腊天体运行的圆周运动中解脱出来,发展出开普勒的椭圆轨道等近代天文学体系。我国古代天文学还把地上的事物都搬到天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垣二十宿"体系。该体系是天上、人间对应比附的产物,是军国星占体系的一种反映,即为战争胜负、王室兴衰、年成丰歉等军国大事服务的,但这已经走出了科学的范畴。
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我国古代数学的基调是由成书于汉代的《九章算术》确立的。那么《九章算术》的基调是什么呢?就是服务于实际生产生活的应用问题集:一题一答一术。"题"就是题目,"答"就是答案,"术"就是算法。那么推理、论证的过程呢?书中是查不到的,因为根本就没写。所谓"九章",就是9大类应用题目,比如"方田"是计算土地面积的问题集,"商功"是计算各种工程(沟渠、仓窖等)的土方、人工等。
经常有人将《九章算术》与古希腊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作对比,这两部书的确也代表了东西方不同的思维风格,一个是以"算"为特征的实用化体系,一个是以"证"为特征的演绎逻辑体系。我们的祖先一直缺少"证"的那根筋,直到明末徐光启与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前6卷)时,徐光启被该书的体系所服膺,写道:"此书未译,则他书俱不可得。"
说到我国古代数学,大家都会联想到南朝祖冲之在圆周率上的贡献。不过,祖冲之的《缀术》已经失传,他对圆周率的推算,学界认为是在魏晋时期刘徽"割圆术"的基础上得到的。当时要计算出密率355/113的确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要知道那个年代要用算筹去计算开方在内的大数目运算,难度可想而知。
唐代中叶到元代中叶是我国古代数学发展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宋元时期达到了顶峰。发展到高峰的标志有二:首先是数学著作繁兴,宋代前后不到300年竟出了50本之多;其次是水平高,就是在算法的改进与抽象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