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文档名称:

新闻工作者的辞旧迎新工作汇报.doc

格式:doc   大小:130KB   页数:3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新闻工作者的辞旧迎新工作汇报.doc

上传人:435638 2020/11/9 文件大小:1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新闻工作者的辞旧迎新工作汇报.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新闻工作者的辞旧迎新工作汇报
撰写人: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
新闻工作者的辞旧迎新工作汇报
回顾过去:努力履行一份深沉的社会责任 回想自己在过去一年所做的新闻报道,有份量的,能掂上台面的不多。不过,琐碎之中还是多以关注民生及群众疾苦为主,始终牢记一名新闻人身上所肩负的社会的责任,这也是报社领导一直以来的教诲和我们报纸一贯所倡导的办报宗旨。 记得去年xx月初,我接到一个报料称,东莞火车东站有一个湖南小伙付广湖怀疑被人骗到黑砖场做苦工,还挨了打无钱回家。我赶到现场经过多方打听,了解情况,终于辗转找到了该小伙老家的联系电话和其弟弟的手机,最后得知事情的真相并不是报料人所讲的那样。小伙子是因为大脑反应有些迟钝,不但得不到亲人的关爱,反而屡遭家人谩骂和殴打,后来竟被父母带到东莞东火车站遗弃,不管不问了。 当天,我联系上其在深圳打工的弟弟,做他的思想工作,说让他来接哥哥回去,但是其却迟迟不来。在等其家人来接他的过程中,我通过多方联系,黄江的一好心人获悉情况后,帮忙收留了他,管吃管住还为其添置了衣物。后在我的多次劝说下,其家人终于将其接了过去。该事成稿后虽然后来没有见报,但也体现我们媒体工作者对于社会的一种责任感。
而去年xx月中旬,我也采访了一个发生在常平(内容来源好 )镇的弃婴事件。一个刚从娘胎出来13天的女婴,因为身体畸形却被亲生父母残忍地抛弃。我当晚接到好心人的报料后,借朋友的车一起先将弃婴送到常平医院,当然院方以不属于他们管,到时候出了问题不好处理为由,让我们送给警方处理,但是当时小孩子情况已经十分危急,如果不及时给予治疗和护理,可能随时就有生命危险,我通过做医院工作,他们终于答应先帮忙医治。 把女婴暂时安置在常平医院后,我和朋友又陪捡到弃婴的好心人连夜赶到常平派出所求助。该所了解情况后表示,将先安排医院照顾好女婴,办理完相关手续后再送其到孤儿院。后来,该新闻传回去后也没有见报,虽然忙活到半夜很辛苦,但自己认为还是做了该做的事值得。
再有就是我从xx年下半年至xx年xx月份一直关注的桥头一新莞人半岁的孩子患心脏病需要巨额手术费而无钱治的新闻。该事经本报最先报道后,他所在单位的领导和同事和社会上的好心人纷纷慷慨解囊,桥头镇还以政府的名义发出了募捐倡议,号召社会各界为其献爱心,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后来,其他媒体对此也做了跟进。
在社会民生方面,去年我还报道了“打着招工幌子明目张胆骗抢,拉客仔盘踞常平汽车站假招工劫钱财”、 “露天垃圾毒死一塘肥鱼”、“交了***钱难觅代办人”“数十辆车轮胎一夜被放气”“企石四民办小学擅招初中生”、“博厦渡口关停关停两年重开渡”“没有整形资格竟也敢“造”美人”等许多关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新闻。
而由我在网上偶然发现线索,采写成的《开价180万卖了自己一生?》的“网上卖人事件”,经本报独家报道后,立即被新华网、新浪网、网易、人民网、中国网、腾讯网、中华网等各大新闻网站全文转载,广大读者和网民纷纷关注和讨论此事。陕西电视台“都市快报”、中央电视台12套“大家看法”等电视台相关栏目记者也致电本报,询问当事人的联系方式,做专题进行报道。分享经历:历尽困难寻找真相 回忆起采访的艰辛,不由得使我想起去年xx月份我在采写东莞东站发生的“列车员和列检员起冲突大打出手,k435次列车开往惠州途中延误1个半小时”那件事。当天是周六,晚上10点多,我突然接到站里采访此事的通知,由于不是我本人接到的报料,很多情况都不了解,问其站里的同事他们也不怎么清楚,只说可能有这个事。我先打报料旅客的电话,但是却一直关机。没有报料人方面的消息,当时又是周末和晚上,找哪个单位都找不到人,无奈之下我决定先通过铁路上的朋友间接打听情况,预想到如果真有其事发生,他们可能也接到了“保密”通知,不好乱讲,我就采取“诈”的手段,果然不出所料,开始谁都说不知道此事,后来经我就着掌握的情况一“描述”,一朋友终于向我讲了实话,称“确有其事”。
尽管如此,随后我在向一位副站长求证此事时,他却始终坚持“没有此事”。虽然车站方面予以否认,但我想着李主任“弄不清事实情况,决不放弃”的指示,还是要继续努力。由于了解到当时有一列车工作人员被打伤住院,于是我准备去常平医院打探一下。当时东莞已经治摩,又是深更半夜的,我在路边等了很久,也拦不到车,由于xx年底我在采访回家路边等车途中遭遇过一场“劫难”,并且受了伤,住了半个月院,那种阴影也没完全散尽,一个人站在路边还是有些害怕,但是一想到采访任务在身,还要连夜写稿回去,就没再顾虑那么多了。
在赶往医院的途中,我就开始通过医院的熟人帮忙打听当天上午有没有铁路上的人住进该院,如果有又是住在哪个病房?结果还算顺利地找到了当事人住的病房,但是进去后,床上却空空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