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演说家熊浩《万世师表》
万世师表
(播放:我是演说家熊浩《万世师表》)。
老师们,这段演讲荡气回肠又细致入微,所表达的为人师表的情感也是深入人心。纵观今天的教育,我们缺什么呢?缺的就是陶行知这样的万世师表以及陶行知精神。
万世师表德为先。“德”,按《辞海》解释,有五个释义。其最主要的意思就是道德、品德。“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百行以德为首”“做人先修德”。中国历代的志士先贤都特别看重道德操守。过去人们经常讲:“有德有才为圣人,有德无才为君子,无德无才为废人,有才无德为小人”。“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毒品”。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德兴则业兴,德毁则人亡。一个人的道德就是立身之本。
所以为人处世要有公德,干工作要有职业道德,当教师要有师德。这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当教师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
我们讲师德就要从如下几方面努力:
一、讲师德首先要讲爱心。
看一个人是否爱热爱他的工作,听他讲他的经历就行了。如果他干得很辛苦,却很执著,那么他是热爱的;如果他干得很苦闷,却仍在坚持,那么他是热爱的;如果他失败了很多次,却没有倒下,那么他是热爱的;如果他的语言里充满激动、期盼和等待,那么他也是热爱的;所以教师对学生要有真爱,要有大爱。谈到爱学生,不能光爱学习好的学生,尤其是要爱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那些不爱学文化课还有点调皮的学生、甚或那些爱搞恶作剧你认为无可救药的学生。你应该清楚,“宁养飞才,不养吃才”,掂起一条,放下一堆的人成不了什么气候。说不定你的教鞭下就能敲出个牛顿、爱迪生,敲出个鲁迅、高尔基,甚或敲出个比尔·盖茨来。
学生的爱好是多方面的,人才的标准也是多样的。
美国教育家李维斯有则寓言《动物学校》。
有一天,动物们决定设立学校,以教育下一代应付未来的挑战。校方制定的课程包括飞行、跑步、游泳及爬树等。为了便于管理,所有动物一律要修全部课程。
鸭子游泳技术一流,飞行课的成绩也不错,可是跑步就无计可施。为了补救,只好课余加强练习,甚至放弃游泳课来练庸。校方可以接受平庸的成绩,只有鸭子自己深感不值。
兔子在跑步课上名列前茅,可是对游泳一筹莫展,甚至精神崩溃。
松鼠爬树最拿手,可是飞行课的老师一定要它自地面起飞,不准从树顶下降,弄得它神经紧张,肌肉抽搐。最后爬树成绩得丙,跑步更只有丁等。
老鹰是个问题儿童,必须严加管教。在爬树课上它竟然不理会老师的要求,坚持用自己最拿手的方式,第一个到达树顶。
到学期结束时,一条怪异的鳗鱼以高超的泳技,加上勉强能飞、能跑、能爬的成绩,反而获得平均最高分,还代表毕业班致词。
另一方面,地鼠为抗议学校未把掘土打洞列为必修课而集体抵制。它们先把子女交给獾做学徒,然后与土拨鼠合作另设学校。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我们不需要刻意去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全才,也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全才。要爱学生,就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让他在某一方面有长足的进步。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是全家的希望和未来。“二大娘抱个秃娃娃,人家不夸自己夸”“一畦萝卜一畦菜,自己的孩子自己爱。”“刺猬夸自己的孩子是光的,屎壳螂夸自己的孩子是香的”。在父母的眼里,没有坏孩子,都是有材料的人。俗话讲“龙生一子定乾坤,猪生一窝拱墙根”。所以谁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这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望子成龙的观念也在随之转变。几首民谣折射出了这种变化的轨迹。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儿啊儿,快快长,长大了,跟官长,
扛大枪,吃兵饷,撑门势,作栋梁,
谁敢讹咱他想想。”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儿啊儿,快快长,长大当个司务长,
既吃馍,又喝汤,街坊邻居也沾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儿啊儿,快快长,长大当个小队长,
工分不少挣,整袋粮食往家扛。”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儿啊儿,快快长,长大了进工厂,
承包企业有油水,爹娘跟你把福享。”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儿啊儿,快快长,长大了,当局长,
地位高,脸面壮,手里有权办事爽。
坐轿车,住楼房,看看排场不排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儿啊儿,快快长,长大了进学堂,
十年寒窗读硕博,美英德法去留洋。”
父母的用心可谓良苦,希望可谓殷切,目标可谓务实,哪怕当个小小的司务长,也就心满意足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责任就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人,培养成才,哪怕去当个小小的司务长。
所以要想让学生成才,就要爱学生,你要爱学生,就要用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