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章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概述
第一节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盖概念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分类
分为:1、粉尘类;2、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3、化学物质类;4、物理因素;5、生物因素;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9、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等10大类115种。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作业环境中的物理因素检测、作业环境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空气检测及有害物质的生物检测。
空气检测
生物检测
定 义
通过定期检测工作场所空气中毒物的浓度,以评价职业卫生状况和劳动者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对健康的影响
通过定期检测人体生物材料中毒物及其代谢物含量,以评价劳动者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对对健康的影响。
测定对象
样品:空气。
对象:毒物。
样品:生物材料。
对象:毒物及其代谢物、引起机体的反应物。
评价指标
最高容许浓度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职业接触生物限值
优缺点
适用范围广,可测各种毒物;
操作较易、较快;
适用于评价场所空气质量,不能反映个体差异;
测定结果仅能经呼吸道进入人体的可能剂量;
一个毒物只有1-2个评价指标;
结果的解释明确。
适用范围小,可检测的毒物少;
操作较难,较慢;
适用于评价个体接触剂量,能反映个体差异;
测定结果能映经各种途径进入人体的剂量,不能指明进入途径;
一个毒物可有多个评价指标;
结果解释需慎重。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分类
1、评价检测
2、日常检测
(一)按照检测目的的分类 3、监督检测
4、事故性检测
(二)按照检测方法及仪器类型分类
1、现场检测
A、检气管法
注意事项:
⑴注意检气管的保存期限,不要用过期的气管;
⑵抽气体积要准确,最好用配套抽气装置;
⑶注意温度对某些检气管显色的影响;
⑷在规定的时间内读数;
⑸应注意共存物的干扰。
B、便携式气体分析仪测定法
⑴使用前,应对仪器进行校对;
⑵应使用经过认证的仪器;
⑶是否是标准方法;
⑷现场共存物的干扰。
C、物理因素的现场检测
2、实验室检测
(1)称量法:主要用于粉尘的测定。
(2)光谱法:广泛用于金属、类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无机化合物以及部分有机物的测定,如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登。
(3)色谱法:主要用于有机化合物和非金属无机离子的测定,如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等。
第二节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程序
一、项目委托
检测机构根据检测项目来源、性质、检测对象和检测范围等,结合自身资质和技术能力,进行项目合同评审,接受来自企业客户、评价机构或者行政机关等的委托,双方签订技术服务合同。
二、现场调查
(1)被调查单位概况,如单位名称、地址、 劳动定员、岗位划分、工作班制等。
(2)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助材料,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等的种类、数量、纯度、杂质及其理化性质等。
(3)生产工艺流程、原料投入方式、加热温度和时间、生产设备类型、数量及其布局。
(4)劳动者的工作状况,包括劳动者数、工作地点停留时间、工作方式、接触有害物质的程度、频度及持续时间等。
(5)工作地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扩散规律、存在状态、估计浓度等。
(6)工作地点的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卫生防护设施及其使用状况、个人防护装备及使用状况等。
三、检测方案制订
检测方案应包括利用便携式仪器设备对物理因素的现场检测和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样品采集两个方面的内容。
方案应包括检测范围(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有害物质样品采集方式(个体或定点方法)、物理因素的检测时间和地点、化学有害因素的采样地点、采样对象、采样时间和采样频次等。
四、检测前期准备
(1)确定现场采样检测执行人员及各自任务分工。
(2)做好采样仪器和检测仪器的准备工作,选择符合采样要求的仪器设备,检查其正常运行操作、电池电量、充电器、计量校准有效期、防爆性能等情况
(3)做好采样设备的充电工作和流量校准工作。
(4)准备采样介质、器材、材料及相关试剂,确保其质量完好、数量充足。
(5)准备足够的现场采样检测记录单。
(6)做好采样人员必要的个体防护和仪器设备搬运过程中的安全防护。
五、现场采样
六、现场检测
七、实验室检测
八、数据处理
九、报告编制
十、报告审核签发
第三节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相关法规与标准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