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杜甫的读书笔记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关于杜甫的读书笔记》的内容,具体内容: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由于深入人民生活,并投入实际斗争,这就使他写出了《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和"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七五九年七月,杜甫弃官由华州经秦州、同谷,历尽千辛万苦,于这年年底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开始他最后一期"漂泊西南"的生活。七六四年,严武再镇蜀,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他曾度过六个月的幕府生活。除此以外,在漂泊的十一年中,他经常过着"生涯似众人"的日子。他爱和劳动人民往来,而憎厌官僚,所以说:"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旁舍未曾嗔。"在这漂泊的十一年中,杜甫的生活仍然很苦,在他逝世的那一年,还因为避臧介之乱而挨了五天饿。可贵的是,他在生活上不论怎样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在关怀着或放松自己的创作,在漂泊的十一年间,他竟写了一千多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遭田父泥饮》、《诸将》、《秋兴》、《岁晏行》等都是这时期最优秀的作品。和前期不同的,是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形式也更多样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创造性地赋予七言律诗以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内容。
杜甫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七七?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他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在人民被奴役的时代,要作关怀人民疾苦的诗人,他的身后,自然是萧条的。八一三年,仅由他的孙子杜嗣业"收拾乞丐",才把停在岳阳的灵柩归葬偃师。诗人的遗体还漂泊了四十三年。
从以上简单的叙述,我们已可看出杜甫和人民的关系和他如何成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过程。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他从切身生活体验出发,对儒家的消极方面也有所批判。比如,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位不在位,都要谋其政!尽管"身已要人扶",然而他却说"拔剑拨年衰"。尽管"万国尽穷途","处处是穷途",然而他却是"不拟哭穷途","艰危气益增"。前人说杜甫的许多五律诗都可作"奏疏"看,其实何止五律?我们知道,儒家也谈"节用爱人","民为贵",但一面又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杜甫与之不同,他接近劳动人民,也喜欢劳动,甚至愿为广大人民的幸福牺牲自己。儒家严"华夷之辨",杜甫却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这种狭隘性。他主张与邻族和平相处,不事杀伐,所以说:"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前出塞》)因此他非常珍视民族间的和好关系:"似闻赞普更求亲,舅甥和好应难弃!"(《近闻》)对玄宗的大事杀伐以致破坏这种关系则加以非难:"朝廷忽用歌舒将,杀伐虚悲公主亲!"(《喜闻贼盗蕃寇总退口号》)
总之,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最高理想和主要手段。他拿这些来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励朋友。他表彰元结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他对严武说,"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他对裴虬也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正是这些进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当然,这和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实践也是分不开的。
由于时代、阶级的限制,杜甫不可能否定皇帝的地位,白居易说"蜂巢与蚁穴,随分有君臣",也是把君臣关系看作天经地义。须要指出的是,杜甫虽然接受了儒家的忠君思想,但他的忠君是从爱国爱民出发的。正因如此,他一方面对皇帝存在着很大的幻想,希望通过皇帝的"下令减征赋"来"各使苍生有环堵";另一方面,他也写了"唐尧真有圣,野老复何知?""天子多恩泽,苍生转寂寥!"等诗句,直接讽刺皇帝,对权贵达官们祸国殃民的罪行,他更勇于揭发。
杜甫诗歌的思想性
基于上述的生活实践和思想倾向,杜甫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也达到了他以前的作家所不曾达到的高度。这就使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人民性。这有以下各方面的表现。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赴奉先咏怀》)——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是杜甫诗歌人民性的第一个特征。杜甫始终关切人民,只要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