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9
文档名称:

5、日本血吸虫(附:尾蚴性皮炎).ppt

格式:ppt   大小:700KB   页数:4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5、日本血吸虫(附:尾蚴性皮炎).ppt

上传人:精品小课件 2020/11/12 文件大小:70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5、日本血吸虫(附:尾蚴性皮炎).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katsuracla, 1904)隶属裂体科裂体属的吸虫,与其它人体吸虫不同,它是雌雄异体,故又称日本裂体吸虫。
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共有六种,分别是:
四、日本裂体吸虫(日本血吸虫)
1
日本血吸虫
曼氏血吸虫(Schistosoma mansoni sambon)
埃及血吸虫(Schistosoma haematobium)
间插血吸虫(Schistosoma intercalatum)
湄公血吸虫(Schistosoma mekongi)
马来血吸虫(Schistosoma malayensis)
2
成虫寄生于人体血管内引起血吸虫病。而在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和多种哺乳类动物的肠系膜静脉中,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是我国的五大寄生虫之一。
根据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女尸及湖北江陵西汉男尸体内发现典型的血吸虫卵,说明2100余年前,我国长江流域已有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
我国历代医书中所记载的“蛊症”、“蛊胀病”,有些就是血吸虫病。
3
然而,首次发现日本血吸虫成虫,是1905年,Catto在新加坡解剖一例死于霍乱的福建籍华侨的尸体时,在肠系膜静脉中查获。同年,Logan在湖南常德县一名18岁的男性农民的粪便中首次检出日本血吸虫卵。
根据解放初期的调查,此病流行于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十三个省,估计有患者1千多万人,受此病威胁的人口在1亿以上。解放后,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治血吸虫病工作,控制了流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近年又严重的流行。
4
一、形态:
1.成虫:
雌雄异体,雌虫常处于雄虫的抱雌沟内。
(1) 雄虫:
虫体粗短,灰白色,扁平、大小约10~22×~,口、腹吸盘均较发达,自腹吸盘后,虫体的两侧向腹面卷折形成抱雌沟,雌雄虫即在此交配,由于抱雌沟的形成,致虫体外观似为圆柱形。
5
消化系统:口→食道(周围有食道腺)→肠(在腹吸盘前分为两支,于虫体的后1/3处又汇为单一的肠管)
生殖系统:睾丸(7个)→输出管→输精管→贮精囊→***管→生殖腔(腹吸盘后)
6
7
(2) 雌虫:
细长,前细后粗,圆柱形,大小约12~26×,暗褐色(由于吞噬的红细胞消化后的残留色素——复合卟啉物质),腹吸盘略大于口吸盘。消化系统同雄虫。
生殖系统:卵巢(1个) →输卵管
(单一肠管周围)卵黄腺→卵黄管
卵膜→子宫
→生殖孔
8
2.虫卵:
椭圆形,淡黄色,大小约74~106×55~80 µm,壳薄,无卵盖,卵的一侧有一个小棘,壳外附有坏死的组织残渣而不光滑,内含毛蚴。毛蚴与卵壳之间有一些大小不等圆形或长圆形的油滴状毛蚴头腺分泌物。
9
二、生活史:
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及多种哺乳类动物的肠系膜静脉中。雌虫在终宿主肠粘膜下层的静脉末梢内产卵,虫卵随血流分布于肝脏及结肠肠壁组织内。约需11天发育为成熟卵。成熟卵内含毛蚴,可在宿主组织内存活10~11天,毛蚴头腺分泌的虫卵可溶性抗原(SEA)可致肠壁组织坏死,形成脓肿。含卵的脓肿坏死组织因肠蠕动,腹内压力和血管内压的增高,使脓肿向肠腔溃破,虫卵落入肠腔随粪便排出宿主体外。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