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2
文档名称: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报告 第四章 能源规划资料.doc

格式:doc   页数:6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报告 第四章 能源规划资料.doc

上传人:今晚不太方便 2016/4/1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报告 第四章 能源规划资料.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三章空间环境建设 城市设计 生态科技城城市设计总体形象再现苏州水网密布连通勾连的江南水乡风貌,保护并提升生态科技城的自然环境质量,确保场地自然- 人工符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营造生态结构安全、景观优美、自净能力良好的水环境,提高生物多样化,结合公交导向发展,集约使用土地建设功能混合、从早到晚生机勃勃的生态科技新城。 生态科技城城市设计原则生态优先、绿色交通、功能混合、尺度宜人、情趣盎然的不夜科技城。 居住空间意向在北部居住与研发区设置场地水系与周边阳澄湖、青剑湖等水系相通,场地水系集合景观、生态、雨水收集、排涝、行洪等功能,既方便场地排水(防水灾), 又可结合景观做微地形,或做成人工湿地,净化场地排水,增加生物多样性,挖出的土方可就地平衡,堆成优美的绿化屏障,遮蔽北边高速铁路的噪声。 1 )通过场地水系将各地块划分为大小适宜,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组团,围绕水系设置公共绿地公园。 2)场地水系:场地水系总宽度包含两侧绿化以及步行道共 9m 。分图图册已按中轴线定位水系在场地的出入口位置,水系在场地中的流向与形态应结合建筑组团灵活布置。 3 )场地水系应采用 T 形断面,综合考虑平时游览及暴雨行洪的需要。如图 3-1 多样化的水系驳岸设置,可供适宜人们步行、骑车游览,水系两侧可结合住区公共绿地设置小型广场、锻炼场地、观演等设施。图 3-2 水系剖面可见两层亲水界面,第一层围紧水面得步道, 第二层为绿化两侧的步行和骑车路。图 3-3 和图 3-4 可见水系两侧也可结合会所等住区服务设施,提供优雅,静谧的高档住区环境, 适用于 A1 — 01、 Al— 02、 A1 一 05、 A2 — 0l、 A3 一 l1等低密度高档住区。 4) 地块 A1-02 、 A1 — 03、 BI一 02、 B4 — 01、 B6 . 01、 B6 — 02 应利用水系及建筑挖方在沿高铁一侧设置人工高起地形,密植乔术,形成有效的声屏障。图 3-1 水系剖面(多样化的水系与驳岸设置) 图 3-3 水系剖面 3(可结合会所等住区服务设施)图 3-4 水系小透视图 研发区空间意向研发区结合中央绿色生态轴两侧设置商业、文化娱乐、研发、居住混合区, 设置影院、酒吧、商业街等服务设施,积聚人气,变目城为不夜城,提供高质量、经济的公共服务和设施以及从早至晚丰富的生活体验,吸引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在此工作和居住。研发区 B2 — 06 地块概念城市设计见图: 3-5 , 3-6 , 3-7 。功能混合设置影院、酒吧、商业街等设施积聚人气,变卧城为不夜城。园区入口中央生态公园设置浮岛,成为候鸟迁徙的落脚点,园区的亮点。研发区设置屋顶绿化等积极的生态补偿措施。图 3-5 B2-06 地块区位图图 3-6 B2-06 地块总平面图图 3-7 B2-06 地块鸟瞰图 绿色建筑 总体要求生态城内所有建筑应按绿色建筑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规划建设。绿色建筑的设计在满足国家各类规范的前提下,还应满足《中新生态科技城绿色建筑设计导则》的规范要求,保证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建筑节能考虑到生态城高标准的建设要求,生态城节能目标应该高于江苏省或苏州市地方建筑节能标准。规划生态城居住建筑节能 65%,公建节能 55%。规划范围新建住宅建筑应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现行的建筑节能法规和标准。在保证提供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改善建筑的热工性能,降低建筑全年空调、采暖能耗。保证冬季居住建筑室内日照充足,提高室内自然采光质量,降低照明能耗。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控制室内外噪声,结合合理的建筑平面设计,创造宁静的室内环境。提高建筑工程(小区)平面绿化率和垂直绿化率,降低城市热岛效应。规划范围新建公共建筑设计可以通过提高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合理确定窗墙比,提高外窗和幕墙的热工性能(包括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添加遮阳设施, 提高可开启外窗面积以保证过渡季自然通风和室外新风的可利用性等措施达到节能的目的。同时应优化暖通空调系统设计,提高输配系统效率,优化系统分区配置和控制。照明、办公、冷热源设备、水泵、风机、生活热水等系统的能耗应尽可能实现独立分项计量。新风量较大的建筑,应采取切实有效的热回收措施, 利用排风对新风进行预热(或预冷)处理,降低新风负荷。 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通过水的合理循环,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积极开发利用雨水及地表水,建立梯级用水模式。结合生态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水文特征、功能定位等方面的自身特点,合理配置各种水资源。利用现有市政供水系统,提高饮用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