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城镇化特征分析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291X ( 2014 ) 17-0079-03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其内涵和意义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在 20 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共十七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中共十八大又进一步提出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201 3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更是强调城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即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 2012 年我为 %[1] ,这是数千年来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业人口,达到 50% 以上;这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继工业化、市场化之后, 城市化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2] 。按照城镇化的基本理论可以认为,我国在 2012 年已经基本实现了人口的城镇化,而甘肃省 2012 年城镇人口的比重仅为 %[3] ,远远滞后于全。本研究主要拟对甘肃省全面小康进程中的人口城镇化进行比较研究,就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使人口城镇化真正成为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助推力、全面小康的主要渠道和扩大内需的主要载体。一、人口城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人口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人口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城镇化。城镇化主要是伴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这其中包括两部分人口,一部分人口在行政建制的市和镇生活以及向这些地方迁移,另一部分人口脱离了直接农业活动向集镇的流动。这种迁移和流动,势必要求整个社会健全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的城镇居住、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并同时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和污染综合治理,改善城镇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而所有的这些,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二)人口城镇化是推进城镇化战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缩小城乡差别、改善人居环境的迫切需要,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推进城镇化进程,有助于实现“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在农村,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4] 。推动城镇化进程有助于打破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提高城镇人口比重,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工农差别与城乡差别,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三)人口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增长、释放内需潜力的重要途径人口的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迟福林( 2012 )教授认为,未来 10 年左右,通过彻底打破城乡二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