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古典诗词和现代流行歌曲
古诗词是现代流行歌词远祖,有其“剪不停理还乱”藕断丝连和“抽刀断水水更流”一脉相承,这是事实,不可否定。这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底蕴和文化传承结果。前苏联词作家萨柯夫斯基明确指出:“好歌,它词全部含有不依靠音乐独立艺术价值。”所以,研究古诗词承传和转化,对现代歌坛开拓价值,含有通畅古今现实意义。
同是情感载体,同是通俗文化,
同是文学创作,同是源于生活又表现生活。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又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再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讲话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诗经》中风、雅、颂全部是乐歌。楚辞“书楚语,作楚声”,和《诗经》成为诗歌史上两座丰碑。《乐府诗集》中乐府,多为歌词,“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表示了诗和歌之间亲密血缘关系。
在中国,诗和乐很早就发挥着抒情言志和教育人作用,诗依靠乐得到广泛传输,诗就是歌,即声诗。古诗词吟和诗是紧密相联。吟诗也是诗人赏析、抒情、创作诗词关键方法。《辞海》解释“吟”为:“吟咏、做诗”。《孔颖达疏》又对“吟”作了明确解释:“动声曰吟,长言曰咏,做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实际上吟诗过程也就是品诗过程,吟出其情其感。吟诗有三品:一吟一品:品物境;再吟再品:品情境;三吟三品:品意境。从原始歌谣、《诗经》、汉乐府、直到词曲,声诗发展源远流长,当一个诗体产生民间时,和音乐有着亲密关系。《诗经》也好,唐诗宋词也罢,其实就是那个时代流行歌曲,宋词就是配合乐曲而唱歌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流行歌曲称通俗歌曲。“通俗”是就其演唱方法而言。流行歌词创作也是一个文学创作,属于诗词创作范围。流行歌曲展现了千姿百态生活,表示了多种多样情绪和心态,为一个通俗文化。“以歌传情”是流行歌曲关键,每首歌词全部确定一个感情基调,字里行间中寻觅以词抒情、以情带声关键追求。
中国古典诗词大全部很讲究,在遣词造句、叙事抒情上自有一套严格理论,是字字珠玑,千古传颂。古典诗词很强调韵律,大多音乐感极强,结合中国人情感表示方法,含蓄委婉,百折千回,感人不已。这是当今很多流行歌曲创作人所追求一个境界,很多音乐创作人采取挑选经典古诗词,谱上曲,诠释千古佳句。
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期望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著名歌手邓丽君、王菲等人全部曾演唱过,流传甚广。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词被重新谱曲后歌名为《月满西楼》,配以古典情怀:一位古装女子,手持罗扇,独倚窗前,望穿秋水,只为等候归人。整个歌曲朴素清新,笼罩着深层相思之痛,和李清照词风尤为吻合,实乃天作之合。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柳永《雨霖玲》(寒蝉凄切),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等,由古月、刘家昌、翁清溪等著名曲作家谱曲和诗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加之有婉约清新唱腔邓丽君演唱,使得这些曲目成为现代音乐史上传颂极品。曾被《音像世界杂志》评为在夜晚用心聆听专辑,可谓评价之高。这张专辑里最有名两首,一个是李煜《虞美人》,一个就是以后王菲翻唱《期望人长久》,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现代版诠释了。83、84年播出电视连续剧《武松》中,张全部监家丫鬟,就曾弹唱了这一曲,但这属于声乐作品范围。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明了经典诗词和音乐融合性。再来换一个角度,流行歌曲多表现一个通俗文化,而古典诗词介入,恰好将其雅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正说明了,艺术其实并无雅和俗不可逾越之鸿沟,关键在于融合手段了。
徐小凤演唱《别亦难》,由何占豪作曲,用是李商隐《无题》前四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样是脍炙人口好歌。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全部付笑谈中。”词人借千古英雄是非成败,抒发自己怀古之情。在浑厚音调之下,表现对世事沧桑超然和感悟,雄浑而深沉。《三国演义》电视剧将词谱曲,杨洪基演唱,为电视剧增色不少。
梅艳芳《床前明月光》:“是你吧/高高挂在穹苍千年啦/看尽了人世离和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在这首歌曲中引用了古诗直接谱曲,在诗前半部分,也能够看作是对李白《静夜思》做全新注释。
著名音乐人宋柯曾说:“我们能够看到,不管古诗新唱还是意译古诗,全部是适用了经过上千年有中国特色检验文学精品,它们含有广泛认知度和群众基础。借用古典诗词来表现流行歌曲专题和内容,既给了流行歌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