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四饮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辨治.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四饮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辨治.doc

上传人:892629196 2020/11/16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四饮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辨治.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痰饮辨治     
汉代张仲景在他所著的《金匮要略》一书中有专门讲痰饮的一篇,方证详细,切乎实用。今就其辨治情况简介如下:    
痰饮的涵义    
痰饮之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痰饮,为痰涎水饮之总称。《金匮》作为篇名,包罗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个内容,原文如下: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
师曰:
1、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2、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3、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
4、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即现代临床所见的胸水、慢支、哮喘、胃中水饮等病。狭义之痰饮原为四饮之一,即“水停心下,辘辘有声者”。后代临床又作为久咳痰喘的通俗名称(实为原书中的支饮)。以上是名义的区别。​    
在中医诊断学中,对痰饮二字又作为辨证要领用:咳唾之粘液,稠而厚者为痰,清而稀者为饮。凭据痰液的稠与稀可以辨别邪正相争的盛衰情况。《医宗金鉴》云:阳盛煎灼成痰,阴盛凝蓄为饮。”阳盛为热,阴盛为寒。热痰、寒痰之分,与此意义相近。痰从火化宜清,饮从寒化宜温。急性炎症多热痰,稠厚色黄,治宜清火化痰。慢性炎症多寒饮,清稀色白,治宜温阳化饮。稠与稀反应抗病能力的强与弱,黄与白反应热化水平的快与慢,治各差别。     
病因病机    
《金匮》所列四饮的病因病机很庞大。简括而言之:外因冒雨受寒,先伤体表卫外之阳气,进而影响肺气宣肃失常,以致不能通调水液,聚而成痰。又因饮水过多,大概过食生冷,中焦阳气被遏,脾胃健运失常,饮食少,不能输布精微,湿阻而成饮。如果久病衰老,肾阳不敷,对水饮的蒸化分利失司,可形成肿满。诸家们归纳综合为: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三者之间,尤其是脾阳居中,脾阳不振,上不能输精以养肺,下不能助肾以制水,三焦通道失常,发为痰饮喘肿。    
原文云:“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这在日常生活体验中确是可以觉察到的。    
《圣济总录》云:“三焦者,水谷之门路,气化之所终始也。三焦调适,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脉,化而为血,灌溉全身。三焦气涩,脉道倒霉,水饮停滞,聚为痰饮。”
1、外感寒湿,肺脾受损,水湿停积成饮。
2、饮食不当,脾失运化,水湿停积成饮。
3、劳欲所伤,脾肾阳虚,水湿停积成饮。  ​ ​     
病机:      
肺脾肾三焦气化失宣是形成痰饮的主要病机,三脏中又以脾失运化首当其冲;病性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饮停积为患。  ​ ​     
病位:
饮留胃肠——痰饮
饮流胁下——悬饮
饮流肢体——溢饮
聚于胸肺——支饮  ​ ​
三、辨证要点 ​    
、热、虚、实:急性发作期会有热证。饮邪留于胸胁,或积水胃肠,可见实证。久病年老体衰多见虚证、寒证。    
:       
(1)从呕与渴测知:呕为饮邪欲去之象;渴为阳复之机;不渴则为饮邪留而不去。       
(2)测心下有无坚满?心下坚为邪实,满为饮邪积聚。如无心下坚满之征,则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