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编制说明
一、编制背景
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 境负荷。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 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 建筑及其附属设备。 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 50% 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 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 34%; 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 40%。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 节能、节 地、节水、节材 )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 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 的主导趋势。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 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 续建筑标准。由于世界各、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 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 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 ,主要 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 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 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 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 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 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我 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中 方米,预计到 2020 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 300亿平方米。在我国发展绿色 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 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积 极引导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 (国发 [2005]21 号)及《建设部关于建设领域资源节约今明两年重点工作的安排 意见》(建科 [2005]98 号)中均提出了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的要求, 并提出了 编制《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标准的具体要求。
二、编制原则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
、重点突出“四节”与环保要求。
、体现过程控制。
、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三、编制情况
根据建设部建标标函 [2005]63 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 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建筑 工程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国家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中心、深 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城市建设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编制《绿色建筑评价标 准》(以下简称《标准》)。
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借鉴国外同类标准,进行了专题分析研究,召 开了专家研讨会,开展了《标准》试评工作,经反复讨论、修改,形成了 《标准》征求意见稿。
四、标准简介
《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 《标 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六大指标:
1)节地与室外环境; 2)节能与能源利用;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节 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5 )室内环境质量; 6)运营管理(住宅建筑) 、全生命 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 。
各大指标中的具体指标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三类。其中,控 制项为评为绿色建筑的必备条款;优选项主要指实现难度较大、指标要求 较高的项目。对同一对象,可根据需要和可能分别提出对应于控制项、一 般项和优选项的指标要求。
绿色建筑的必备条件为全部满足《标准》第四章住宅建筑或第五章公 共建筑中控制项要求。按满足一般项和优选项的程度,绿色建筑划分为三 个等级。
对住宅建筑,原则上以住区为对象,也可以单栋住宅为对象进行评价。 对公共建筑,以单体建筑为对象进行评价。对住宅建筑或公共建筑的评价, 在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
总 则
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可持续 发展,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
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评价应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并正确处理建筑全寿 命周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 证关系。
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评价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的标准,实现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术 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