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介绍
《断章》 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窗子,你装饰了她人梦。〔卞之琳介绍〕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学生。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断章》是她不朽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而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关键贡献。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关键诗歌流派新月派代表诗人。〔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组成图景中主客位置调换,隐藏了诗人相关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相对关联关系普遍性哲学思索。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全部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和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事物相对关联和运动改变是永恒规律。(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所以标题名之为《断章》。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著名短诗。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没有限悲伤,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对于自己和诗人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自白。作者自白也并不妨害我解释。和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实际上,不管是诗人所自陈“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相互“装饰”,全部是对于“确定性”消解。“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你”,无疑是在从确定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确定性”或“主体性”。很显然,该诗两节中首句,全部显示出某种确定性“喜悦”。而每节中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消解。“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她人梦”,“你”在首句所取得“确定性”和“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和“客体化”,“确定性”“喜悦”演变为“相对性”“悲伤”。如此种种,却又落入了“诗人”“观看”之中,诗作以“你”这么第二人称写成,又使前面一切落入了另一重“相对”。从这首诗中,我们无疑能够领会到悲伤、感伤、飘忽、空寂和凄清复杂情绪。但其次,假如我们能从这首诗中领悟到宇宙万物包含现实人生息息相关、互为依存哲理性思索,却又能够取得某种人生欣慰……。短短四行诗句,给了我们相当丰富感受和启示!在艺术上,这首诗所表现关键是抽象而又复杂观念和意绪,不过诗人并未进行直接陈说和抒情,而是经过客观形象和意象展现,将诗意间接地加以表现。诗作有着突出画面感和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又有着西方诗歌暗示性,使得诗歌含蓄深沉,颇具情调。(南京师范大学何言宏)《断章》主旨曾引发歧义了解。刘西渭开始解释这首诗,着重“装饰”意思,认为表现了一个人生悲伤。诗人卞之琳自己撰文回复不是这么。她说:“‘装饰'意思我不甚着重,正如在《断章》里那一句‘明月装饰了你窗子,你装饰了她人梦',我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看来,诗“言外之旨”是不能*字面上一两句话完全捕捉到。它深层内涵往往隐藏在意象和文字背后。诚然如作者说明那样,表示形而上层面上“相对”哲学观念,是这首《断章》主旨。这首短短四行小诗,所以会在读者中产生经久不衰艺术魅力,至今仍给人一个很强美感,首先是因为诗人避去了抽象说明,而发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