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古诗词教学与音乐的融合样稿.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诗词教学与音乐的融合样稿.doc

上传人:非学无以广才 2020/11/17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诗词教学与音乐的融合样稿.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古诗词教学和音乐融合
  中国古典诗词发展一直伴伴随音乐发展,四处表现出“诗中有乐”、“乐中有诗”相融境界。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音乐,能最有效地调动学生学****古诗词主动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想象力,提升其领悟力,有利于实现老师和学生、学生和诗人之间思想碰撞、情感交融,在强烈、愉悦乐感声中强化对古诗词内心情感体验。音乐是人类第二种语言,是一个更为形象、感人沟通方法。中国文学自古便和音乐有着亲密关系,尤其是古诗词,更是和音乐相互依存。在长久教学实践中,笔者大量尝试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音乐歌曲,收到了意想不到效果,大大改变了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现象。
  一、古诗词和音乐
  中国古诗词,远从上古讴歌吟呼,历经《诗经》、《楚辞》、汉魏南北朝乐府、唐诗、宋词,均为合乐之诗,直到元曲和明清时期“俗曲”,也全部表现文学和音乐高度结合。从艺术起源讲,诗、歌原本是一体。《尚书 尧典》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韵,韵和声。”可见,诗和歌是并存艺术形式,咏诗必歌之,歌咏则为诗。《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讲话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礼记 乐记》中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这些文件全部将诗、歌、舞三者联络在一起加以叙述,形象地指出诗和音乐内在联络。《诗经》就是第一部用文字统计流传在民间诗歌总集,是孔子搜集当初诸侯国诗歌然后深入选辑,因其均为吟诵之作,305篇皆可入乐吟唱,故史书载曰:“孔子皆弦歌之”。
  《楚辞》形成,从直接原因来说,首先同楚地歌谣有亲密关系。现在从《楚辞》中还能够看到众多楚地乐曲名目,如《涉江》、《采菱》、《劳商》、《九辨》、《九歌》、《阳春》、《白雪》等。屈原《离骚》、《九歌》自古以来既是文学名篇,也是乐舞、祭奠歌曲和琴曲,为历代文人雅士津津乐道。《乐府诗集》关键辑录汉魏到唐、五代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5000多首,是继《诗经》以后又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著名诗歌总集。《乐府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词、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词、近代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等12大类。《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被合称为“乐府双璧”,千百年来传唱不衰。
  音乐在唐代空前繁荣,使得歌唱成为诗歌传输关键媒介。多数诗人作品全部有被乐工歌姬“写于声律”或“被之管弦
”经历。[1]古今送别第一曲《阳关三叠》,其歌词是王维七言律诗《送元二使安西》;李白《清平调》(三首)属奉旨依曲所填之词,为杨贵妃而作;“七绝圣手”王昌龄利用叠字使音调悠扬、诗乐合璧;著名边塞诗人岑参、高适、王之涣诗被民间艺人广为传唱,杜甫七绝《赠花卿》更是传唱度极高佳作。[2]逐步地,诗和乐曲分开,从而使得词和乐曲关系越来越亲密,到了宋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每首词全部有一个表示曲调调名即词牌,词句子可长可短,这种长短句易唱而文词高雅,使之和音乐结合较诗更为自由。不管是依曲填词还是依词配曲,全部表现了音乐和文学紧密相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足见传唱柳永之词已经成为当初时尚。《扬州慢》词曲是姜夔创作一首声乐作品,堪称文学和音乐高度结合典范。[3]李清照词也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