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对良渚陶器制品的美学探讨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对良渚陶器制品的美学探讨论文.doc

上传人:892629196 2020/11/18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对良渚陶器制品的美学探讨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对良渚陶器制品的美学探讨论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对良渚陶器制品的美学探讨论文》的内容,具体内容:良渚文化稍晚于龙山文化。分布于钱塘江下游和太湖地区。1936年在浙江余杭良渚镇首次发现而得名。出土陶器多泥质轮制的黑陶。典型器皿有柱足盉、高圈足镂孔豆、高颈贯耳壶等。陶胎细软,大多轮制。...
良渚文化稍晚于龙山文化。分布于钱塘江下游和太湖地区。1936年在浙江余杭良渚镇首次发现而得名。出土陶器多泥质轮制的黑陶。典型器皿有柱足盉、高圈足镂孔豆、高颈贯耳壶等。陶胎细软,大多轮制。表面打磨,烧后呈黑色光泽。造型规整。纹饰线条纤细工整,以几何形纹为主,有弦纹、竹节纹和各种形态的镂孔纹等,并出现有彩绘陶,在薄而黑或黄黑色陶器上绘以棕红或黄色纹样。以下是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对良渚陶器制品的美学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对良渚陶器制品的美学探讨全文如下:
[摘 要] 良渚文化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约5300年到4000年,主要分布于钱塘江以北地区和太湖地区,具有高超的制陶工艺。本文主要从造型与纹饰两个方面,对良渚陶器制品的美学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 良渚文化;陶制品;美学
一、良渚陶器制品的造型美学探讨
(一)具有明显的仿生特征
在良渚文化中不乏模仿植物或动物造型的陶器。如青浦县福泉山出土的黑陶椭圆形豆,豆柄细长,施多道凸棱纹,尤如修长挺拔的秀竹。豆柄下端扩展成外撇喇叭形,显得精巧秀丽。模仿动物形态的良渚文化陶器也很多,如鱼鳍足形足鼎是典型良渚文化器型,几乎贯穿于良渚文化发展的全过程。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的黑陶鸟形,器口似鸟首,宽流上昂,上有器盖,扁核形的器腹,两侧凸出圆脊,腹下有三个扁足,器背有一个绞索状环形把手,整器似一只伫立的企鹅;浙江桐乡新地里出土的实足陶?其造型如同站立的青蛙;龙潭港出土的灰陶杯则模仿鸭的造型。
根据目前研究成果推测,良渚区域大部分时期草木萋萋,并存在一个庞大的动物王国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生活情态构成了良渚先民视觉经验的主体,启发着他们的审美创造。良渚陶器中的仿竹造型反映了新石器时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盛产竹子的自然风貌。而良渚文化中的仿动物造型在描摹自然外,可能还具有更深的内涵。
早在兴南河浜西区崧泽文化晚期遗址中就曾出土过陶龟、鹰头壶、兽面壶等艺术珍器。其中一大一小两件陶龟,大龟在下、腹部朝上;小龟腹部朝下,叠压在大龟上。两龟形态逼真,又有怪异,均为六足,背甲上有凸起的乳钉。这种神奇的特征,说明不是一般的龟,而是与祭祀、崇拜有关的神龟。良渚文化中仿动物造型的陶器,又的并非日常实用的器皿,而与原始宗教中的动物崇拜有关。
(二)"实用"与"审美"的和谐统一
良渚文化陶器大多具有完善精密的结构,它们通常有盖和把手,切口结合严密,即便是翘流与盖之间也保持吻合,把手形状多样,在造型时常常采用三等分定点。先民们在器物造型时,充分考虑在实际操作时便利性,如上海青浦县福泉山出土的黑陶T形足?具有十分方便的蒸煮食物的功能。在器内中部凸出一圈宽棱,用来承放?,在凸棱下有一个小孔,可以根据需要注水入内。有些器物通过巧妙构思,实际具有了组合的性质,可以满足多重需要或实现多重功能。福泉山出土的灰陶带盖双层簋,器型较大,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