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文档名称:

如皋各乡镇及村庄名称由来样稿.docx

格式:docx   大小:106KB   页数:3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如皋各乡镇及村庄名称由来样稿.docx

上传人:读书之乐 2020/11/18 文件大小:10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如皋各乡镇及村庄名称由来样稿.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如皋各乡镇及村庄名称由来
如皋
如皋之名意思是:到水边高地去看漂亮日出。“如”:往也,“皋”:水边高地。
如皋别称:雉皋,雉水,东皋。前两名源于射雉说,后者出自晋潘岳《秋兴赋》“耕东皋沃壤兮”句。
夏时隶扬州之域,周时为海阳地。春秋时为吴国海阳郧地,吴亡归越;战国时属楚,称九夷海阳。秦时归九江郡,汉代曾为吴王刘濞封地,名海陵,因地并海而高得名。
白蒲镇
多年前白蒲是长江边一片土壤肥沃芦荡,至西晋时,部分游民因抗拒晋王朝横征暴敛,无家可归,聚居于此。晋镇北将军司马毛璩带兵前来征讨,一把大火将芦荡烧光,游民无法躲藏,只好向朝廷投降。毛璩把其中青壮年补充军队,留下老弱病残就地垦荒种植,成为白蒲人最早祖先之一。北周时,因地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此地湮没,后又重新成陆,于唐时称为白潮镇。
宋代,因该镇蒲塘长着开白花蒲草,大家又给它冠以“白蒲”这个诗情画意名字。
海安韩紫石《海陵集》中收有南宋文天祥从镇江脱险后所作《过白蒲》一诗,诗云:“此去通州号畏途,固应孝子为四年。海陵若也容羁客,剩买菰蒲且借居。”
境内除以姓氏命名村庄,还有——
堂子巷:1前,巷内有一浴堂,经营有方,较有名气。方言叫浴室为澡堂子,故名。
秀才巷:相传此巷出秀才较多,故名。
东行巷:因历史上有几家粮行开设于此巷内,故名。
顾七家庄:清朝,有7户顾姓居此,故名。
蒲西仓库:解放初,将姚、泰两户地主房子改作仓库,故以此作庄名。
邹家店:相传200多年前,有邹姓在此开店,生意兴隆,故名。
三十三家半:相传该地原住有34户人家,民国时如皋和南通划定县界,其中有一户姓包住宅,二分之一划归如皋县,二分之一划归南通县,故名。
赤宏庄:相传400多年前,有一举人名叫吴赤宏居此,故名。
周家湾楼:相传有一周姓人家,在河湾处建有一楼房,故名。
七里庙:150多年前,此地有一土地庙,距白蒲7里,故名。
猫儿荡:该地原有一块草荡田,形似猫儿,故名。
搬经镇
搬经原名潘泾,在如皋西部高沙土地域,属黄桥革命老区。。潘是水名、泉名或河流名;泾是江苏对沟渠常见名字。
由“潘泾”更名为“搬经”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牟尼寺蛟化为湖时,正有一位高僧在寺中讲经,她立即动员全寺僧人搬经,将经书被搬到东潘泾南边一处高地,以后,大家就将潘泾更名搬经。这种说法还演绎成一段神话传说。传说当初经书在搬运时有被浸湿了,天晴后,这位高僧和寺中僧人就把经书搬出来晒,因经书太多,连楝树顶上也全部晒满了,所以至今搬经楝树顶还是秃。
第二种说法,是搬经凤凰桥河西有个财主叫张万封,官居“领圣公”,即秀才头领,在地方很有声望,她认为潘泾土壤肥沃,交通便利,而且很早就形成了街市集镇,但没能出大才子和做大官人,问题是教育不发达,便主张把潘泾更名搬经,意思是要把儒家四书五经搬来,让潘泾人才辈出,长久繁荣不衰。
境内除以姓氏命名村庄,还有——
芹湖:此地原为湖泊,宜生长芹菜,故名。
界沟:此庄在如皋和泰兴交界小河旁,故名。
加力:相传南宋时,民族英雄岳飞率军追击金兵,由通州行军至泰州,途经该地,人困马乏,在此停歇造饭饮马,人马均增添了力量,故名。
辋子:相传2前,此地有一大水车篷,如皋方言叫水车篷为辋子,故名。
夏堡:详见《夏堡来历》。
红窑:此地原有一专烧红色瓦土窑,故名。
三里港:此港从九龙口至袁桥倪厦桥三里,故名。
龙骨头:相传此庄有一河港,中心有一长土墩,形似龙骨,故名。
湖林:古代此地为牟尼湖,湖畔树木成林,故名。
柴湾镇
“柴湾”一名历史悠久。相传春秋时该地原是一片荒野,芦苇丛生。至西汉时,吴王刘濞重凿邗沟至如皋蟠溪(今十里铺)运盐,后被定名为运盐河。因该河经此地时绕了一个大湾,同时,如皋方言称芦苇为芦柴,所以,得名“柴湾”。
境内除以姓氏命名村庄外,还有——
西河湾:因古运盐河流经柴湾西首,有一个大湾,所以得名。
陶家庵:该村原有一庵系陶姓人家所建,故名。
姐姐桥:相传300多年前,有姐妹俩行至此被河所阻,特建此桥,故名。
摊坊头:相传数百年前,常有如城来药商在此设摊推销药品,故名。
常青镇
常青镇驻地为叶家庄。1957年实施大乡制时,由毕云乡、薄湾乡和石根乡第二、三农业社(即原土山乡)合并而成,初名毕云乡,以纪念毕云烈士。1958年公社化,改称毕云人民公社,同年12月1日并大社,并入卢港人民公社。1959年2月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