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山楂文化样稿.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山楂文化样稿.doc

上传人:读书之乐 2020/11/19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山楂文化样稿.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山楂文化
山楂别名红果子、胭脂果、山里红、猴楂子、海红、山梨等,为蔷薇科植物山楂或野山楂成熟果实。山楂原产于中国、朝鲜和俄罗斯西伯利亚。远在前已经有相关山楂记载。山楂多为野生,有南山楂和北山楂之分。南山楂多为野生,果小,味酸涩,以药用为主,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北山楂,果较大,气味香,酸甜适中可口,可鲜食和加工成山楂片、山楂饼等保健食品,主产于山东、辽宁、河北、河南等省。最有名为山东红瓤大楂、大金星,辽宁软核大山楂等品种。山楂果呈圆形,红色,果汁较少,酸中带甜,既可鲜食,也可药用,含有良好消食开胃作用。
提到山楂,首优异入我们脑海便是《山楂树之恋》和冰糖葫芦。《山楂树之恋》是纯洁爱情化身,而其之所以以山楂树之恋为名原因,关键是山楂本身巧妙而极其吻合内在含义:酸涩和甜美中和,酸酸甜甜,回味无穷,以此来比方那种青涩恋爱心情,余者难出其右。另外,说起冰糖葫芦我们就会想起那首歌:全部说冰糖葫芦儿酸,酸里面它透着甜。全部说冰糖葫芦儿甜,甜里面它透着那酸……冰糖葫芦,酸甜可口,不仅好吃,而且十分好看,红红山楂按个头排列在竹签子上,外面还裹着晶莹剔透糖稀,真是惹人喜爱。早些年在春节庙会上,还时常看见串得长长糖葫芦,最顶上还贴着一面小彩旗,一串足有几十个山楂果。被红红果实压弯了竹签子拿在手中一颤一颤,更增添了一个节日喜庆气氛。那么,你知道冰糖葫芦起源于何时吗?听说它起源和南宋宋光宗相关。
  宋光宗,名赵停(公元1147-12),是宋孝宗赵慎第三个儿子。有一次,赵停最溺爱黄贵妃生病了,她面黄肌瘦,茶饭不思。御医用了很多珍贵药品,全部没起到什么效果。赵停见爱妃日益憔悴,也整日愁眉不展。最终只好张榜求医。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黄贵妃诊脉后说:“只要用冰糖和红果(即山楂)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会见好。”开始大家还将信将疑,好在这种吃法还合贵妃口味。黄贵妃按此措施服后,果然准期病愈了。皇帝自然大喜,展开了愁眉。以后这种做法传到民间,老百姓又把它串起来卖,就成了今天冰糖葫芦。
而对于山楂由来,又有此一说:以前,山里有户人家,种着部分山坡地。这家有两个孩子。老大是前妻留下,老二是晚娘生。晚娘把老大看做眼中钉,为了能让亲生儿子独吞家产,她天天盘算着暗害老大。可是,该怎么下手呢?一不能拿刀杀,二不能推下河。她盘算来盘算去,想出了这么个损主意
——设法让这孩子生病,活活地病死她!凑巧,爹要出门做生意,叮嘱儿子听娘话。爹刚出门,晚娘就对老大说:“家里这么多活儿,你得分几样干!”老大听后想想也是,便说:“让我干什么呀?”“你年纪小,看山去吧。我给你做好饭带着。”以后,老大就天天风里来雨里去地到山上看庄稼。狠毒晚娘天天有意给她做些半生不熟饭带着。老大人又小,整天在野地里吃这种饭哪里消化得动,日久天长就闹开了胃病。她肚子时而疼,时而胀,眼瞧着一天天变瘦了。老大跟晚娘说:“妈,这些日子我一吃这夹生饭肚子就疼得厉害!”晚娘张口就骂了她个狗血喷头:“才能了这么点活儿就挑饭!哼,就是这个,吃不吃!”老大不敢还口,只好坐在山上哭,山上长着很多野山楂。老大实在咽不下晚娘夹生饭,她吃了多个野山楂,觉着这东西倒是充饥又解渴。于是,老大就天天吃起山楂来了。谁想吃来吃去,肚皮不胀了,胃也不疼,吃什么也全部能消化了。晚娘很奇怪:“这小子怎么不仅不死反倒胖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