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浅析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样稿.doc

格式:doc   大小:38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析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样稿.doc

上传人:读书百遍 2020/11/21 文件大小:3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析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样稿.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析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 国有企业拥有众多利益主体,企业管理目标应该和企业利益主体相关,各个利益主体目标全部能够折衷为企业长久稳定发展和企业总价值不停增加。企业经营绩效应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各利益主体目标为已任,企业绩效评价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关键符合现代企业管理方向。本文对中国国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演进进行了回顾,并对《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措施》及其实施细则进行了分析,强调国企盈利能力、突出现金流量指标、重视国企债务风险情况、关注国企潜在风险和经营增加水平及发展后劲是其关键特征。
[关键词]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管理一直是企业管理热门话题,而绩效评价又是绩效管理关键所在,管理学有句至理名言:“评价什么就做什么”,这句话充足表现了绩效评价关键性。改革开放3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心步骤。经过30年国企改革实践,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发生了很大改变,实现了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全部权和经营权分开;厘清了政府和国有企业关系,使国有企业真正变成了一个在市场竞争中能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经济主体。但国有资产全部者在不直接干预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情况下,必需对企业经营行为和经营结果作出客观、正确、公平判定。对
国有企业效绩进行评价,就成为国有资产全部者(出资人)监管关键手段。所以,建立科学、规范国企绩效评价体系,成为中国国有企业连续健康发展关键问题。
  一、对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回顾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伴随30年国企改革历程,大约经历了以下多个阶段:
  (一)改革开放早期绩效评价指标(1978-1992年)
  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方向,前后在国有企业推进了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利润递增包干和承包经营责任制试点。但这一时期计划经济烙印仍然存在,国企绩效评价指标映射出这种时代特征。1982年国家经委、国家计委等六部委制订了“企业16项关键经济效益指数”,这16项指数包含总产值增加率、产品产量完成情况、产品质量稳定提升率、产品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降低率等。1991年,中央工作会议提出要将经济工作关键转移到调整结构和提升经济效益上来,预防片面追求产值和速度,忽略经济效益现象;同时提出在工业企业考评上要淡化产值指标,强化效益指标。1992年提出了6项考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包含产品销售率、资金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净资产率(后改为增加值率)。经过对这一时期国企绩效评价指标分析能够看出,评价指标从重视企业产值转化为重视企业经济效益,但评价指标计划经济色彩仍然存在。
  (二)从《企业财务通则》颁布到《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出台阶段(1993-1998年)
  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楚、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和之相配合。1993年7月,财政部颁布实施《企业财务通则》。《企业财务通则》要求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8项指标组成,它们是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本金利润率、销售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企业财务通则》颁布标志着中国微观财务管理朝着科学化发展,其所包含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也首次从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赢利能力对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