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01 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 宋希芝文学长廊明代迎来了长篇小说的创作高峰期。《西游记》与《金瓶梅》便是明中后期的小说代表作品。这两部作品从题材,风格,创作方法等各个方面迥然不同。一是具有浪漫风格的神魔小说;一是极其写实甚至被称为暴露文学的世情小说。看上去差异很大的两部作品好象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比较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有一点我们绝对不能忽略,那就是这两部作品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所以笔者认为二者之间必然有着值得我们去探究的元素。我们知道孙悟空和潘金莲是两部作品成功塑造的艺术形象。作者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来表达自己的也是这个时代所特有的思想与情感。先看孙悟空。《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经历了由放纵到收敛的一个转变。“《西游记》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1]《西游记》开篇写美猴王出世、求道、闯龙宫、搅冥府、闹天宫。他破石而生,“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 希望“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获得“绝对自由”。孙悟空这种不甘拘束的个性和豪放气概,表达了人类对于一种理想的生命形态的向往;这是求放心的过程。但是在充分表现孙悟空的自由个性之后,作者安排他被压在五行山下,这段经历应该算是他形象转变的一个契机,是定心的过程。之后保护师傅唐僧去西天取经,并且佩带了紧箍咒,一路降妖伏魔,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完成修心过程。显然,孙悟空的形象塑造体现了作者的思想的微妙变化:一方面积极追求个性的解放;另一方面又受制于社会的束缚。孙悟空形象是作者在现实与理想的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再说潘金莲。《金瓶梅》中潘金莲形象的塑造与孙悟空形象的塑造恰恰相反,她经历了一个从收敛到放纵的过程。她开始是个柔顺女子,至少在武松出现在她面前之前是这样的。但是随着挑逗武松不成,她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美貌,意识到自己不幸的婚姻,反叛思想开始潜滋暗长,而西门庆的出现是激发的她叛逆性格的爆发的致命一点,并且她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她放纵性欲,甚至不惜乱伦, 这也就成就了她在文学史上淫妇第一的地位。“从潘金莲几次‘偷情’的情况看,我们虽然不能排斥这里存在着一种原始性欲的冲动,不排除在异性浪子诱惑下存在的迷惘和无奈,但无论如何也夹带着一个女性对自己个体能力和价值的自我认定,并在这基础上用自己的实践对客观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念作出否定,努力以自己的意愿改变自我的命运, 表现了一种个体意识的觉醒。”[2] 很显然,作者试图通过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来传递一种自由的信息,一种反叛传统的力量。那么,大致相同的时代背景,同样反映觉醒的意识,两部作品在形象塑造上究竟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别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成书具体年代的不同。明中叶,王艮等创立的泰州学派,给明叶文艺思想界吹进一股清新之风。而李贽曾师事王艮之子王襞。李贽宣扬“童心说”在某种意义上正得益于“心学”之启迪。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洪流在冲击传统封建礼教、思想的潜滩下深深烙下了“心学”之印迹。……以致王艮、何心隐、李贽等人便形成一股“非名教之所能羁络”(《明儒学案》)的“异端”势力,对封建纲常礼数禁欲主义和偶像崇拜进行了有力的抨击。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是“圣人之道”,何心隐证明“心不能以无欲也”, 李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