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四章地表形态塑造知识点总结
[讲课提议]
内力作用能量起源
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影响
塑造地表形态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塑造
表现形式
水平运动
组成地壳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运动
垂直运动
组成地壳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运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地表经冷凝形成火山
.地壳运动类型及分析判定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相互关系
1它们相伴发生;2在不一样时期和不一样区域,二者常有主次之分;3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 为主。
内力作用意义
外力作用能量起源
外力作用表现形式
表现
原因
作用
温度、水、生物
①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②为其它外力作用提供条件
水、冰川、空气等
①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②常使被侵蚀掉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风、流水、冰川等
①移动风化或侵蚀产物;②为堆积地貌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外力减弱或碰到障碍物
被搬运物质堆积下来
由沉积物形成沉积岩
外力作用形成地貌
外力作用
形成地貌形态
分布地域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
侵
蚀
作
用
流
水
侵蚀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侵蚀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地表形态
化学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通常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
沉
积
作
用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高山和高纬度地域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
比重大先沉积,颗粒小、比重沉积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黄土堆积
1.图解外力作用之间关系
风化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形成散落碎屑,在搬运过程中不停发生堆积,结果使下层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岩石。新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上述过程,如右图所表示:
2.外力作用影响原因分析方法
分析某一地域关键外力作用类型,往往能够综合很多原因。
(1)气候原因:关键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域: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关键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域: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关键表现为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原因:关键分析基岩和地势两个方面影响。石灰岩地域,因为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地势较高地域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地势较低地域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地势差异较大地域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作用。
(3)生物原因:关键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影响。植被覆盖率低地域,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地域,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3.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区分
地表或靠近地表岩石,在温度、水和生物等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和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一样概念。
[深度探究]
1.分析流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差异。
提醒:(1)从地表形态上看:流水堆积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总体比较平坦,而冰川堆积地貌多呈波状起伏。
(2)从堆积物质上看:流水堆积和风力堆积物质分选性很好,冰川堆积物则大小混杂在一起,无分选性。
2.怎样依据风力堆积物判定盛行风向。
提醒:(1)依据沙丘判定风向。沙丘缓坡为迎风坡,以下图:
(2)依据堆积物大小判定风向。堆积颗粒由大到小方向即风向,以下图。
风向
3.影响流水侵蚀力大小原因有哪些?
提醒:河流径流量、河流流经地域地形特征、植被覆盖程度等。如积雪融水量或降水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