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文档名称:

耕作学知识点总结.docx

格式:docx   大小:53KB   页数:2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耕作学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读书之乐 2020/11/22 文件大小:5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耕作学知识点总结.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绪论
什么是耕作学?
Cropping System & Soil Management;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技术体系及其理论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研究对象:耕作制度。
耕作学关键特点?
研究对象:耕作制度;耕作制度本身含有系统性、结构性、目标性。
第一章 耕作制度原理
基础概念: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
耕作制度:一个地域或生产单位 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养地制度(Soil Management)。
★种植制度:农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法总称。(考其包含哪些内容)
(1)★作物布局:一个地域或生产单位 作物组成和配置总称。
组成(结构):作物种类、品种、面积百分比;
配置: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分布。
(2)种植方法:包含复种、间作、套种、混作等多熟种植方法;和轮作、连作。
(3)熟制:即同一块农田上十二个月之内种植作物季数。
种什么?种哪里?——作物布局
怎样种?何时种?——熟制
茬口衔接、经济效益——种植方法
养地制度:和种植制度相适应;以提升土地生产力为中心 综合技术体系。
(1)土壤耕作:常规耕作;少免耕、残茬覆盖耕作
(2)农田培肥:土壤水分、养分、有机质管理、平衡
(3)农田保护:土壤侵蚀(风蚀、水蚀)、水土流失控制、农田防护林建设。
二者关系: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主体、养地制度是耕作制度基础
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耕作制度经历了哪多个历史阶段?
撂荒——休闲——连年耕种——集约农作制
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需求是动力,用地养地程度提升是内涵
耕作制度功效?
技术、宏观布局
★中国耕种制度基础特点、发展方向
方向:集约、高效、可连续
现在趋势:
1、作物结构、复种方法优化,复种指数波动
2、种植模式:高产——高产高效
3、连作面积扩大,单一化加重
4、保护性耕作技术逐步推广
5、养地制度:单一化无机投入
农业挑战:人口——粮食安全;城市化——耕地资源;产量——水资源;资源—环境矛盾制约可连续发展;气候改变;小规模经营——制约现代化。
耕作制度问题:复种指数下降,闲田增多;机械化不足;种植结构单一,连作严重;土地质量
★(叙述)自然、社会经济 资源环境和耕作制度关系
资源:泛指人类从事社会活动所需要全部物质和能量起源。
农业资源: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人类农业活动所依靠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生产能够利用自然环境要素(光、热、水、土、生物)
农业社会资源:直接或间接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社会经济原因和社会生产结果,如农业技术装备和多种农业基础设施。
(人口、经济水平、科技水平、投入及市场)
资源和环境情况决定一个区域耕作制度形成和发展
中国农业资源基础特征:
自然:光热水
一,光热资源丰富,降水偏少,水是大部分地域限制原因。
★年辐射量最多:青藏高原160kcal/cm2以上
★整年日照时数
华南:通常1800小时,日照百分率45%
长江中下游:分别为-2200小时及40-45%
华北:分别为2600小时和65%
内蒙、西北各地:3000小时及60-70%
最多中心: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内蒙西部、宁夏、甘肃北部、柴达木盆地和西藏西部地域,整年日照时数达3100-3300小时,日照百分率达70%。
二,雨热基础同季,夏季光、热、水共济。
三,热量和降水量年际改变大,气候灾难频繁。
四,非地带性原因影响强烈,地方性气候显著。
五,光热水匹配不协调,地域差异显著。
社会:
人口:人口多、农村人口过剩
经济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市场容量小农业资金不足,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大
设备:有效浇灌面积40%;化肥用量大;机械化耕地70%;现代装备水平不足,农用能源增加较快
科技:提升快,不平衡;传统农业技术水平高、现代常规农业技术基础普及
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相对差距大
第二章 作物布局
★作物布局:一个地域或生产单位 作物结构+配置。
广义:特定区域种植业区划,即作物地理分布,它要求作物能够很好地适应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环境。包含:作物总体布局、品种布局、秧田布局。
狭义:一个生产单位(农场、农户、村镇等)农作物种植结构及分布情况。
作物结构:作物种类、品种、面积、百分比等;
作物配置:作物在区域或田间上分布。
需求、条件、作物特征
——结构、配制——可行性
作物布局内容和步骤
★内容:作物、品种、田块、熟制布局
步骤:
1、明确:社会对农产品需求
2、调查:当地资源环境、生产条件情况
3、依据农作物生态适应性,划分生态经济适宜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不宜区)
4、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