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智利农业概况
一、智利概况
智利共和国位于南美洲西南,安第斯山脉东麓。智利是世界上形 状最狭长的国家,南北长约4350公里,东西宽90-400公里,海岸线 长约10000公里。东邻阿根廷,西濒太平洋,北部和东北部分别与秘 鲁和玻利维亚接壤,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面积(含岛屿) 756626 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4个河北省的面积。在拉美各国中,国土面积 小于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秘鲁、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委内瑞拉, 居第八位。
智利位于南半球,是个多山之国,山地占国土的 80%东部是安 第斯山脉,西部的断续的海岸山脉,面向太平洋,部分沉入海中,形 成了众多的岛屿群。在两个高地山脉之间是中央谷地。智利地处太平 洋火山群带,境内各类大山多达2000多座(其中有50多座活火山), 火山地震灾害频繁。
由于受纬度、洪堡特洋流、季风和安第斯山脉影响,智利的气候 复杂多变。全国由北向南可分为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阔 叶林气候三大类。奇洛埃岛以南为南极冻土带气候,不宜农耕。全国 农业用地不多,可耕地不到国土面积的 1/10,几乎全部集中在南纬 30°至42°地区;15%是牧场。
智利经济从北向南各有特点:1)北部。由北向南从全年干旱无 雨的热带沙漠性气候逐渐变成降雨较多的过渡性气候, 内陆山间矿产
丰富,沿海渔业资源丰富,是渔业矿产基地;农业以畜牧、粮食为主, 其南端出产橄榄、柠檬和葡萄等,数量不多。 2)中部。冬季湿冷多
雨,春秋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年均气温为14C,年降水500-1000 毫米,集中了全国80%以上人口,中央谷地雨量和温度低于沿海,且 温差较大;农业以粮食、畜牧、花卉和水果为主,沿海鱼产丰富,南 端森林覆盖率较高,智利的水果大多产自这一地区。 3)南部。由北
向南,气温渐低,雨水渐多,年均降水在 1000-4000毫米以上;这一 地区人口稀少,以畜牧林业为主,海产养殖比较发达。智利的木材、 纸浆、鮭鱼和鲍鱼等出口产品多出自南部。
1998年全国人口 ,其中农业人口 ,占16%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人,全洋的行政大区和1个首都联邦区。区下设51个省和318个 市镇。首都圣地亚哥位于智利中部,马波乔河畔,东依安第斯山,西 距太平洋仅110公里,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全国交通枢纽。 人口 508万,约占全国人口的1/3,是南美洲第四大城市。全国第 二大城市瓦尔帕莱索乃洋 沿岸最大的港口城市和重要的商业中心。康塞普西翁( 35万人)和
安托法加斯塔分别是智利南北方工商重镇和文化中心。 官方语言为西 班牙语。
智利是拉美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被视为拉美新自由主义经济改
革的样板。1974年后降低关税,开放国内市场,放开物价,大量引 进外资,实行私有化和市场经济体制;80年代以来深化改革,推行 新养老金制度,出口多样化和市场多元化,实行中央银行自治制度, 严格货币金融监管制度,各项改革措施不仅先于拉美其他国家, 而且
成效显著,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已连续 %以上。
美元与智利比索可自由兑换。据世界银行的资料, 1998年智利的国
民生产总值为713亿美元,人均值达4810美元。2000年6月,1美 元可兑换523智利比索。
二、农业发展的特点
1930年代以来,智利的农业发展经过了由衰落到振兴这样一个 大落大起的过程。其特点如下:
.农业专业化促进了农业出口 智利长期注重发挥地域比较优
势,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已经形成北部矿业、中部水果、沿海 渔业和南方林牧的区域经济专业化生产的新格局。在"增加非传统产 品出口 "方针指导下,国家实施农产品出口多样化和市场多元化政策, 使智利由农产品净进口国变成了农产品净出口国, 农业出口比进口多
两倍。
.世界上最大的水果出口国 1966年开始实施"全国果木栽培
计划",水果生产迅速发展。1983年,水果出口占农牧产品出口总值 %,现在新鲜或加工的水果和蔬菜占到初级农产品 出口的70%%,成为世界最大的水果 出口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消费水果最多的国家之一。 水果生产相对集 中,80%勺果园从事商业性生产。
智利制定了渔
业发展计划,使渔业成为发展最快的经济部门之一,成为仅次于中、 日、秘鲁之后的第四大渔业生产国,鱼粉产量占世界的 1/4仅次
于秘鲁,为世界第二。养殖海虾和海鳗的精鱼粉产量和质量均居世界 首位。智利也是南美洲最大的林产品出口国。
三、农业生产结构和对外贸易
智利全国的耕地面积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