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德国的古建筑保护与修复.doc

格式:doc   大小:7,465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德国的古建筑保护与修复.doc

上传人:琥珀 2020/11/24 文件大小:7.29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德国的古建筑保护与修复.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德国的古建筑保护与修复
世界著名规划学家沙里宁曾说过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 的抱负。”德国人认为城市之美不在于高楼林立、长桥飞架,而在于历史悠久、 文化深厚、环境优美和生活舒适。德国许多城市的市区都有森林,十分茂密,而 且面积极大。 柏林市中心的动物园面积达 3 平方公里, 市内还有多处十几公顷和几十公顷以上的公园。这些城市绿肺,给环境带来了清新的空气、湛蓝的天空、
清澈的河流。驱车行驶在德国的公路上, 看到的是无尽的森林, 广阔的绿色田野,
满目绿色。在德国的小村镇, 无论是村镇住宅, 还是各种小商店, 几乎家家有花, 乔木、灌木相间,错落有致,充分体现了德国人民热爱环境,热爱生活,追求恬
静自然的心态。
德国的城市尽管看起来现代味不足,但’ ‘陈旧”里面很有内容。对那些保 留下来的古建筑, 德国人并不是简单地将它们列为文物, 将其保护起来, 只许观摩不准‘’衰玩”,而是为每一幢古建筑找到合适的“位置”。他们不轻易拆毁 旧建筑,能用则用,能改则改,特别是对于那些有文化品位的旧建筑,尽管够不 上文物也尽可能地将其保留下来。 那是一个文化气息极其浓厚的环境, 德国人以自己居住在一座传统的老房子中为荣。
专业资料
德国的历史古城大多建于罗马帝国时期,兴盛于中世纪,有近 800 年的历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许多城市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有的城市几乎被完全炸毁。其中破坏最严重的城市如柏林、 法兰克福等, 90%以上的建筑都被毁坏。柏林是原东德和统一后的德国的首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柏林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市区被战胜国划分为 4 个区,城市建筑遭受了大规模的破坏。 战后,德国首先面临的就是解决住房紧缺的问题。 1970 年代以后,随着住房问题的基本解决, 城市建设的重点从新建转为古城保护和改造。 经过几十年的重建和保护, 德国的城市已经很难再看出战争的痕迹, 城市历史风貌得以恢复, 而如此良好的历史风貌主要得益于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工作。 对古建筑以“能用则用” 为原则的德国,对古建筑的保护有其自身的特色。 为了保护古民居建筑艺术, 德国每年都举行全国传统民居艺术大赛, 国内外游客纷纷前往参观各地参赛的不同年代的民居艺术。在德国,几乎每一个乡村都有几座或十几座古老的民居被政府认定为保护 单位,政府给予民居主人资助,定期由专业民居技工指导修缮保护。
专业资料
德国的旧城保护工作开展较早。 东西德合并以后, 面对东德一些鱼待保护的历史名城和传统街区,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把古建筑维护和古建筑保护做了明确分工, 将古建筑保护列为政府的职能, 而古建筑的维护则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以外的工作。具体做法是,需要保护的古建筑及街区,先明确现状,然后制定具 体的保护措施。通过 10 多年细致的工作,原东德地区已经有 144 个社区得到政府的支持,基本上保留了原有街区的风貌。
东西德建筑均是从二战废墟中重新站立起来的, 其发展是基于德国自身深厚的建筑历史传统。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以现代主义特别是包豪斯学派为代表的德国建筑就已经获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专业资料
二战后德国的重建规模惊人, 几乎每个城市都重新平地拔起。 但是德国并没有放弃传统建筑形式, 各个城市都重建和修复了许多被炸毁的古迹。 《文物保护法》明确,保护的对象不仅有建筑物, 还包括与建筑物相连的街道、 广场、园林、花园、水面、墓地、重要林荫大道等地面建筑设施 ;而地下和水下的设施,如地 基、水井等也在被保护之列。如卡尔·马克思大道记录了前东德的一段历史,现
在也成为柏林的保护“文物”。
在对待历史建筑方面, 德国既尊重保护传统文化, 但并不因循守旧、 停滞不前,而是在发展的基础上, 把古建筑的保护与城市的建设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新与旧、古老与现代协调发展,遥相呼应,相得益彰。如波兹坦广场索尼中心
用巨大的钢架将新建筑吊在原古代宫殿上空, 并用玻璃将宫殿罩起来。 如此既保存了历史建筑也为新建筑找到了空间, 巧妙地将两者结为一体。 旧威廉· 弗里德
专业资料
里希皇帝纪念教堂 (二战中被炸掉了脑袋 ),战后被有意保留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