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公共艺术概论
第一讲(2)
第二节、公共艺术与大众权力
公共艺术不是美学概念,也不是艺术学概念,更不是形式和风格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构成这个概念的要素之一,是权力。
 
以往的艺术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少数权力者的艺术。这个权力包括了政治权、经济权和知识权。有权力才能享用艺术品,广大公众因没有任何权力而被拒斥于艺术的大门外。如至今仍有领导者为积累政绩不惜劳民伤财,修建许多虚假伪劣的公共广场或街区。在这个过程中,大众权力是缺席的,在这类工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视觉效果(通常是夸张炫耀的),也自然与民众的实际需求无关。
兴建于唐朝咸亨三年(672年),当时集合了最顶尖的匠师,花费四年时间才完成。。
武则天曾“助脂粉钱两万贯”,同时亲自参加了卢舍那佛的开光仪式。曾在奉先寺召见群臣。没有武则天,就没有这尊杰出的石刻佛像。
来世的艺术:建于4500年前,是古埃及法老(即国王)和王后的陵墓。《金字塔铭文》中有这样的话:“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犹如拉的眼睛一样”。
大众权力是公共艺术的存在基础。没有大众权力,就没有公共艺术。只有提高大众权力,使大众有参与公共事务的可能,才能有真实的公共艺术的出现。
 
在公共艺术领域,大众权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享用社会文化艺术资源的权力。另一个是参与文化艺术生产的权力。前者指的是公共艺术为大众而创作,大众是公共艺术品的主人和享用者;后者指的是公众不但要欣赏公共艺术的创作结果,还应该参与公共艺术的创作过程。
由于公众权力是现实中最弱的权力,保证公众权力的存在与实施,就成为发展公共艺术的先决条件。解决这个难题,会涉及两大转变:一个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即从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另一个是艺术家身份的转变,这意味着艺术家应该自觉地结束长久以来依附权贵的历史。
三、城市与公共艺术
问题:农村中是否存在公共艺术?为什么?
城市与农村空间的公共性差异
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是相辅相成、共生共成的,没有绝对的私人空间也就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公共空间,没有开放自由的公共空间也就不能存在隐秘安全的私人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有城市具备这样的特点,农村就不具备。
首先,农村的整个空间不是很大,人与人之间也非常熟悉,再加上血缘、家族、习俗、传统等原因,个人空间的透明性较大,私密性很难受到尊重和保护,与之对应的公共空间也不是很清楚。
城市里,由于人口众多,空间巨大,尽管人们可能在一定区域内工作,但是人们之间的分工越来越细,以及不同的文化、教育、兴趣、职业等差异,阻碍了人们之间的了解,相互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少。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人们生活在相对陌生的人们中。
加上城市居住的格局是一个个小单元住房,与农村有很大不同。这样个人空间得到了更多的保护。但是人们有交往的愿望,有交往的需求,当这种私人空间严格地建立起来之后,他们就要寻找一个其他的场合去交往,这就有了相对公共空间的要求。
由此看来,只有在城市中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城市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它离不开选择这种方式的人——居住在城市里的市民阶层。城市为市民所用,与市民所系,这是城市市民与农村农民之间的区别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