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华严宗历代祖师.doc

格式:doc   大小:115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华严宗历代祖师.doc

上传人:琥珀 2020/11/26 文件大小:1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华严宗历代祖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华严宗历代祖师
作为华严宗的发祥地,华严寺在历史上高僧辈出,多数皆为皇帝下诏敕住,从中国佛教史和中国文化史上产生出巨
大影响的高僧来看, 以杜顺、 智俨、 法藏、 澄观、 宗密为“五祖”,还有善无畏三藏、 一行大师等: 初祖 杜顺和尚二祖 智俨大师三祖 贤首国师四祖 清凉国师五祖 宗密大师初祖
杜顺和尚开宗演教,文殊应化现般若 初祖杜顺和尚,生于南北朝时代武帝定二年 ( 公元 557 年- 640 年) 。本名法顺, 俗姓杜,敕号“帝心” ,雍州万年县杜陵人,生于南北朝时
代武帝定二年。 年幼时常在住家后面坟墓上, 为小朋友说法。十八岁,皈依因圣寺珍禅师出家,专修禅观。行踪所至,每
多灵异,治天生聋哑,驱除虫蚁,和动物(牛马)对话,当时百姓称师为敦煌菩萨。隋文帝非常敬信他。师曾经将道屦
一双放在市门,三日不失,有人问他原因,师说: “我从无量劫来, 未曾盗人一钱, 自无盗之缘” 。 师之操行高洁严谨, 学无常师,对于华严义理,颇能契悟,是第一位禅教教融,
因实修而证入三昧一真法界。着有彰显华严宗旨的《五教止
观》( 注一 ) 及指导行者契入一心法界之 《法界观门》 ( 注二 ) 。此二文皆是华严宗的根本理论,也是后代子修学的依据,华
严行者是否绍继华严灯火,即是以能否依循此二部经论的标准而定,由此可见此二部经论的重要地位。师依华严教义,
作“法界观” ,文成后,将文章投入熊熊烈火中,并祝祷之: “如果合佛心, 则一字都不毁。 ” 火熄, 果然一字不毁。 某次,唐太宗因生病, 而问杜顺和尚治病方法, 杜顺和尚回答: “只要大赦天下,释放无辜,圣体自然安愈。 ” 唐太宗依言大赦天下,果然病即痊愈。此后,宫廷外,礼遇如佛,帝赐
号为“帝心” 。师天性柔和,未曾思念恶行,为人奇迹颇多, 常为人除害, 常勉人敬念阿弥陀佛, 日行所行普贤行愿。 贞观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于雍州南郊义善寺,普会善信,
声言告别, 复入宫向唐太宗辞, 然后升太阶殿, 坐御座之上,
奄然而逝,世寿八十四。杜顺和尚的传承不得而知,相传是 文殊菩萨的化身。 ( 注一 ) 华严五教观门之趣入次第。五门
即: (1) 法有我无门,为小乘教之止观 (2) 生即无生门,乃大
乘始教之止观 (3) 事理圆融门,即大乘终教之止观 (4) 语观双
绝门,乃大乘顿教之止观 (5) 华严三昧门,系一乘圆教之止观于小、终、顿、圆五教之名称下,阐明各止观之修相,而 未判教相,然广亘诸经,说观门之浅深差别,而终归依于华 严圆教之事事无碍观,为后来至相、法藏等所立五教判之起
因。 ( 注二) 华严法界之观法,有“真空绝相观” 、“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三种。 1、真空观。依理法界而立, 观察一切诸法的本性即空; 2、理事无碍观。依理事无碍法 界而立,观察诸事法与真如理,互相交融; 3、周遍含容观。依事事无碍法界而立,观察以同一真如理为本性的一一事,
遍摄无碍。 所谓“法界” ,法是指万事万物;界是指分界、类别。融摄一切万事万物称为“法界” ,华严宗人通常是在万物的本原、本体和众生具有的佛性的意义上使用法界这个 名词。华严宗人认为,法界就是真如、实相,更具体的说, 就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法界缘起”也就是说世间和出世 间的一切现象,都是由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生起,也就是由先
天的真如法性所生起,因此也称为“性起缘起” 。 二祖 智俨大师宣六相、演十玄、判五教,为华严奠基 二祖智俨大师( 公元 620 年- 668 年) 俗姓,俗姓,人,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 (602) 。他的父亲景,任申州 ( 今市) 录事参军。炀帝大业九年 (613) 即智俨十二岁时,法顺到他家里,请求把智俨
给他作弟子,景夫妇欣然应允,法顺就把智俨交高足弟子达
法师教诲。 后来有两位梵僧来游, 智俨从学梵文。 十四岁时, 出家为沙弥。那时正是隋末兵乱,他往北方从摄论学系的法
常听受《摄大乘论》 ,不到几年便洞解精义,为法常同门的僧辩所称赞。二十岁受具足戒后,到处参学,的门下。遍听
《四分》、《八犍陀》、《成实》、《十地》、《地持》、《涅盘》等经律论。后来又从名僧静琳参学,感到佛教的经典和派别很
多,难以遍学,因而在经藏前发誓,信手探取,获得《华严 经》第一卷,于是决定专学《华严》 。当时智正法师正在至相寺开讲此经,他便去听受。经过一年,觉得还有疑义,更
遍览藏经,搜寻各种疏释,获得北慧光所撰《华严经疏》 ,
对此经所说“别教一乘无尽缘起”的义旨,有所领会。后来 又遇到一位僧人,告以要深入一乘,必须先理解十地中六相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