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朝向实事本身”之思——从笛卡儿到海德格尔来源:川大哲学网作者:余平点击:6834 次时间:2013-7-15 13:09:59 Zu den Sachen selbst ! 上个世纪这句最著名的口号通常被汉译为:“面对实事(或译‘事情’,下同)本身”、“回到实事本身”、“走向实事本身”、“转向实事本身”、“朝向实事本身”等等。德语介词“ zu”的基本意思是“去、向、往”,相当于英语介词“ to”的意思和作用,故英译将这话极精准地译为: To the things themselves 。从字面上讲, 以上所有的译文均是“正确的”, 特别是英译滴水不漏的一一对译, 简直让人无话可说。当然,这些译文之间无疑也存在着微妙的区别,尤其是“语感”上的差异。依笔者拙见, 这些正确的汉译中以“朝向实事本身”为相对最佳。就现代汉语的一般语感而言,在“面对”、“回到”、“走向”、“转向”等等词语中, 一种主-客对峙的格局已经明显被预先给定, 或者说, 这些词语本身就已直接释放出诸如面对与被面对、回到与被回到、走向与被走向、转向与被转向这样的预先设定。这种先行设定并不是“错误的”,而是“非现象学的”,更确切地说,这种先行设定正是现象学之为现象学首先就要撤除的。其实,“朝向”也并没有摆脱这种主-客对峙的根本局面,只不过在日常“语感”上,“朝向”似乎比“面对”、“回到”、“走向”、“转向”等等显得更“虚”一些, 亦即更少“对象化”意味而已。[1] 因此, 上述译文虽然是正确的, 却未必便是“现象学的”。这是不是说, 这些译文尚不够精确?不, 英译就精确得无可挑剔。但引发思和值得思的事情就恰恰在这里。海德格尔在《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一文中, 针对尼采和第尔斯的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的译文, 说了一段极具启示性的话:“尼采的译文和第尔斯的译文起于不同的动机和意图。但这两个译文仍然很难相互区别开来。第尔斯的译文有几处在字面上更严格些。但只要一个译文仅只是按字面直译的,那么,它就未必是忠实的。只有当译文的词语是话语,是从实事( Sache )本身的语言而来说话的,译文才是忠实的”[2] 。这段话直截了当地打开了我们这里的问题,进而将我们引入“思想的实事”。所谓正确的、无可挑剔的翻译, 是就也只能是就“字面”( 语法的、语义的、语用的等等) 以及更深的“学术”( 语文学的、历史学的、哲学史的等等) 而言的, 因为从根本上讲, 只有与某种已然给定的东西相比照, 才谈得上正确与否以及精确与否。这就是说, 当且仅当句子“ Zu den Sachen selbst ”字面的以及学术的“原意”已经这样那样被现成地给定,我们才有可能判定:上述汉译是正确的,而英译更是无可挑剔的。然而,“正确的”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忠实的”吗?一个能正确地引证甚至精确地背诵或复述黑格尔的人, 就是一个“忠实的”辩证法家吗?显然未必。所以, 纵然我们对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翻译从字面乃至学术上讲是正确的, 也并不意味着这些译文就现象学而言一定是忠实的。这倒不是说, 译文作为译文总是有瑕疵的, 毋宁说, 即使是象英译那样无可挑剔的译文, 由于始终处在译文与原文的“符合”关系这种先行设定的统辖下, 其意义境域归根到底是实证的, 就是说是一件“学术的实事”;而所谓“忠实的译文”,由于其本身是“话语”,是“从实事本身的语言而来说话”的,其“解释学处境”本质上是非实证的, 并且“能够始终全新地成为当前”, [3] 故而是一个真正的“思想实事”。其实, 远不单单是翻译领域才有此种区别。在一切理解、解释、阅读、诠释、反思、对话等等之中,学术上正确的,未必就能担保其在思想上是忠实的。法国现象学家梅洛· 庞蒂对此说得很通透:“一如被知觉的世界之构成来自事物之间的反光、阴影、等高线、水平线——这些东西既不是物件、也不是虚无, 却反过来为同一件事物和同一个世界规划出其可能的变化场域; 同样, 一位哲学家的整套作品及思想, 亦是由已经述说的东西之间的某种接合方式构成的, 对于后者而言, 并没有客观的诠释与任意的诠释之间的两难, 因为这些都不是思想的对象, 因为一如阴影与反光, 当我们对之进行分析性的观察或抽离的思考时,就会毁坏了它们,而我们能够忠实对待它们和重获它们的唯一方法, 就是重新思想它们。”[4] 若顺此而言,则对 Zu den Sachen selbst 这句话忠实的“翻译”,便只能是不断地去重新思考它,因为 Zu den Sachen selbst 本身乃一件彻头彻尾的“思想之实事”。尽人皆知, Zu den Sachen selbst 这句口号乃公认的集中凸显现象学精神的座右铭, 说它是整个现象学思潮的灵魂也不为过。思想的口号只有在思想与口号之所说的对话中才可能被“翻译”。这意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