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名词解释
第一章 国民收入核实
1、中国生产总值(GDP):一定时期内(如十二个月、六个月等),一个国家在其领土范围内所生产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市场价值综合。
2、国民生产总值(GNP):指是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得到收入总和。
3、中间产品:是指用来参与其它产品生产过程产品,如原材料、出口品等。
4、最终产品:是指已经退出生产过程,进入消费领域产品。
5、总产值:指统计期内生产全部产值,即销售总收入。
6、增加值(又称附加值):指统计期内生产过程中新增加值,即销售总收入和消耗中间产品产值之间差额。
GDP统计方法:
生产(增值)法:只关注每一生产阶段上增加值即新发明出来产出(前面介绍过)
支出法:只关注最终销售额。既然任何一个国民产出最终全部会以某种方法被购置,则我们把花费在最终产品或劳务上全部支出相加,总额应该等于国民产出总价值。
收入法:关注全部要素收入。收入是针对产出生产而进行支付,所以最终总收入应该等于总产出。
8、消费(C):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用于购置消费品方面支出。包含购置耐用具和非耐用消费品支出。
9、投资(I):投资是指为了维持、形成和扩充生产经营能力而对资本品购置及组合行为。包含固定资产和存货投资。
10、政府购置(G):指各级政府对商品和劳务购置支出。
11、净出口(NX):是指进口和出口差额,或说等于出口额减去进口额。
12、价格指数:是表示全社会物价水平数量指标。常见价格指数有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和 GDP缩减指数(GDP deflator)。
消费者价格指数:是综合反应多种消费品和生活服务价格变动程度一个经济指数。
GDP缩减指数:是一个反应经济社会各类型商品总体价格水平价格指数。
13、名义GDP:指是根据当年市场价格计算出来GDP。
14、实际GDP:指是以先前某十二个月价格作为不变价格计算出来GDP。
15、中国生产净值(NDP):指是GDP减去固定资产折旧后余额。
国民收入(NI):指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多种生产要素得到酬劳总和。
个人收入(PI):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到全部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是指个人收入中扣去个人所得税后剩下部分
第二章 国民收入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1、消费函数(C):是指消费支出和决定消费多种原因之间依存关系。
2、储蓄函数(S):是指储蓄和决定储蓄多种原因之间依存关系。
3、平均消费倾向(APC):就是消费支出占收入百分比。
4、平均储蓄倾向(APS):就是储蓄占收入百分比。
5、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增量和收入增量比率,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收入时消费变动情况。
6、边际储蓄倾向(MPS):是指储蓄增量和收入增量比率,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收入时储蓄变动情况。
7、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伴随收入增加,消费即使也增加,但增加幅度却不停下降,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8、相对收入消费函数理论:其关键论点是消费者消费支出关键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
其论点可归纳为:消费“示范效应”;消费“棘轮效应”。
9、生命周期消费函数理论:消费者收入及收入和消费关系同整个生命周期内不一样阶段相关。消费者会在很长时间范围内计划她们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