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國粹 】武术
汉字“武”是一个会意字。从止 , 从戈。据甲骨文解释,人持戈
行进,表示要动武。如:《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 :“楚庄王曰 , 夫文
止戈为武。又曰 , 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 ”《易·履》:
“武大为于大君。”《诗·郑风·羔裘》:“孔武有力。”《楚辞·九歌·国
殇》:“诚既勇兮又以武。”
甲骨文 金文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中国传统体育
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
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 武术
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
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
一。
综合来看,武术的“武”表示勇猛、猛烈、气势, “术”是指技艺、方法、动作。武术包含套路和攻防两部分。套路是武术的基本组
成部分,看起来没什么技击作用, 但可以锻炼身体的柔韧性、 灵活性、协调性、平衡、力量、耐力等,是基本功训练;攻防是指在防守的基
础上抓住战机进行反击, 搏击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攻与防的转换, 有攻有防,防中有攻,训练有素,灵活自如,这才叫武术。
中华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 那时的人们要同自然作斗争, 防备野
兽袭击和猎取野物, 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 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在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后, 又产生了一些徒手和使用器械的搏杀技能。 古人还要同部落之间斗争, 抢夺资源和财富。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 “蚩尤作兵伐黄帝。 ”蚩尤部落在东方,以野牛为族徽,崇尚武技,勇猛善斗,特别善于徒搏角抵——蚩尤戏。蚩尤的角抵是一种徒手搏斗,包含踢、打、摔、抵、拿等多种方法,对后世对抗性项目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久而久之,人们积累了击、刺、劈、砍等技能,并相互模仿、传授、练习,后来又发明了杀伤性的武器,这就是中华武术的萌芽阶段。
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和生产力水平提高带来兵器的改进, 中华武术进入到了蓬勃发展阶段。
商周时期青铜器业的发展,出现了矛、戈、戟、钺、刀、剑等兵器,兵器出现催生器械使用方法训练和比赛,如《礼记·王制》所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裸股肱﹐决射御” ﹐意即较量武艺高低。 当时的夏王桀、殷王乙和纣王都是徒手生擒猛兽的高手。 《周易》面世,其太极说奠定了中国武术体系的理论基础。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诸侯各国兵刃相见, 各国重视拳技、 臂力,体魄方面的人才,每年都有“春秋角试” 。那时的比武已很讲究技巧﹐拳术打法有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荀况向赵王献强国之策时要求仿效齐国:“齐人隆技击”。而剑在吴越也十分兴盛。到此,武术的体系基本形成,并在此后数百年间蓬勃发展,不断壮大。
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比赛时较规范,有裁判、赛场﹐还
有专门服装。汉时流行“宴乐兴舞” ,有了剑舞﹑刀舞﹑双戟舞﹑钺舞等。此时的武舞已有明显的技击性﹐有招法和套路, 并形成了多种技术风格的流派。《汉书·艺文志》收入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