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5
文档名称:

评估手册.doc.doc

格式:doc   页数:6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评估手册.doc.doc

上传人:cchanrgzhouh 2016/4/2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评估手册.doc.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评估手册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评估组编写 2011 年7月内部资料注意保存 1 《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评估手册前言全面、及时和准确的监管统计信息是银监会提升监管有效性、银行做好风险管控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提升数据质量, 从根本上要解决体制和机制问题, 要从银行基础数据的管理抓起, 从组织、制度、系统和流程建设抓起。 2011 年初到 5 月份, 银监会经过充分研究讨论和征求各方面意见, 起草了《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试行)》,在全面总结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一套既符合实际、又有一定前瞻性的良好标准和要求。 2011 年6 月下旬至 7 月初, 银监会评估领导小组组织了三个评估组, 对照《良好标准》, 分别对三家银行进行了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外部评估。从评估情况看, 外部评估工作的复杂程度和难度较高, 各种因素均可能影响评估结论的确定。为推进评估工作在全国扎实开展, 保证评估的严肃性,领导小组决定,由评估人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撰写《< 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 评估手册》(以下简称《评估手册》)。《评估手册》力求帮助评估人员更好的理解良好标准的内涵、标准间的关系、评估方法和重点,并通过评估实例分析, 帮助评估人员把握好评估尺度。《评估手册》可作为良好标准外部评估的参考工具书使用。《评估手册》的结构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评估工作的组织开展、方式方法和有关原则进行总体介绍, 第二部分是对各项原则标准的具体评估方法进行说明。每一项原则下有三项内容, 一是对此原则的要义解读和总体把握, 二是评估中调阅资料的清单, 三是访谈中了解和询问的要点。每一条标准下, 列出了两项内容, 一是此标准的评估重点, 二是参考案例。《评估手册》的撰写是集体的成果, 参与撰写《评估手册》的人员包括统计部、全国各地银监局的同志,还有来自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专家。《评估手册》第一部分“评估工作的开展和总体原则方法介绍”由白雪梅同志起草;第二部分第一项要素“组织机构及人员”起草人为: 赵铮、李健全、罗楠、马野川、孙玲玲; 第二项要素“制度建设”起草人为: 刘志清、鄢姣、李应军、余志祥、周杰; 第三项要素“系统保障和数据标准”起草人为: 刘忠瑞、曹洪、郑珊珊、陈飒、高峰、朱佳鑫、刘冬梅; 第四项要素“数据质量的监控、检查与评价”起草人为毛仙青、韦琬、高超、许清建、王洋、王彦兮; 第五项要素“数据的报送、应用和存储”起草人为: 费英珮、孙慧、黄宁莹、李婧、梁江波、任洪波。统计部领导高度重视评 2 估检查和《评估手册》撰写工作: 刘春航主任亲自确定《评估手册》大纲, 主持《评估手册》讨论,对《评估手册》撰写进行全程指导。鲁素英巡视员和叶燕斐副主任参与讨论并提出许多重要指导性意见。苗雨峰副主任对《评估手册》的写作提出具体要求, 并对全文进行修改把关。经银监会《良好标准》评估领导小组审议通过, 现将《评估手册》发银监会相关部门和派出机构。由于评估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评估手册》仅是对三家大银行评估经验的总结, 请大家在使用手册时不要生搬硬套案例的评估结论,而应在充分了解被评估银行的基础上, 按照“有没有”、“做没做”和“做的好不好”的评估方法, 以及“匹配性”、“实质性”和“前瞻性”的评估原则,由评估组做出自主判断。另外, 《评估手册》是银监会及派出机构开展外部评估的参考手册,为内部工作资料,请注意保密。衷心希望《评估手册》能够为大家实施评估提供帮助,也希望广大的使用者多提意见, 不断完善和改进《评估手册》,为做好《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评估工作出谋划策。 3 目录第一部分评估工作的开展和总体原则方法介绍....................................................... 4 第二部分各项原则和标准的具体评估方法............................................................... 6 (一)组织机构及人员.......................................................................................... 6 原则 1组织领导............................................................................................ 6 原则 2归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