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浅谈武士道精神与日本企业文化样稿.doc

格式:doc   大小:28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武士道精神与日本企业文化样稿.doc

上传人:读书之乐 2020/12/4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武士道精神与日本企业文化样稿.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武士道精神和日本企业文化
0对外汉语 王奕
【摘要】武士是日本社会社会中很有影响力一个阶层,武士道是日本在吸收了很多中国优异文化并将其日本化过程中形成。即使武士已经成为历史,但她们这种精神至今仍然存在并发挥作用。本文从武士道展开,探讨武士道精神对于日本企业影响。
【关键词】日本 武士 武士道 企业文化
一.武士道形成发展
武士作为公元10—19世纪在日本一个社会阶级,通常指通晓武艺、以战斗为职业军人。而武士精神就被称为“武士道”(Bushido)。武士道从字面上了解就是武士在其职业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道”。武士遵守不畏艰苦,忠于职守,精干勇猛信念。
公元6中国唐朝以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为中心建立了高度集权国家。在日本645年也出现了模拟中国唐朝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体制 大化革新。大化革新后500余年中,日本形成了以土地私有为基础大、中、小型封建庄园体制。封建庄园属下武士应运而生,并逐步成为封建制支柱势力。
1192年镰仓幕府政权建立,以后日本封建社会进入了新发展阶段。从镰仓幕府成立到德川时代,执权北条泰时制订并颁布《御成败式目》,式目是依据武士“道”而制订,和国家律令相正确武士章法。在武士之间也开始形成以强调对主人献身、重视一门、一家声誉、知耻为特征武士道德,这成为以后武士道起源。以后因专职武士不停增多,社会不堪重负,遂有“兵农一体”政策出台,武士精神开始遍布一般国民。16世纪,日本全国统一,进入17世纪后,知识精英套用朱子(朱熹)理学,确立普遍武士伦理思想,由原始契约关系演变成单方面忠诚于领主道德关系。
明治维新在武士领导下取得成功,武士代表分据政权要津,自下而上推行改革。明治维新后,因武士阶层和军事制度发生矛盾,酿成叛乱,武士阶层被消亡。但至明治天皇中期,主张发扬日本国粹呼声高涨,认为武士道精神乃国民之根本。1890年以天皇名义颁布《
教育敕语》,把“武士道”奉为最高道德标准,强令国民敬拜、诵读、切记《敕语》,要求国民在国为“忠臣”,在家为“孝子”,像武士一样“忠君爱国”,使武士文化渗透、灌输于广大日本人灵魂,并渗透于民族精神之中,成为天皇制精神支柱和道德支柱。
二.武士道理论起源
武士道理论起源十分复杂,包含中国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和日本独有神道教思想。它吸收了三种文化并把它发展为一个日本独有思想。新渡户稻造认为,武士道渊源来自三方面:佛教——给和武士道以平静听从命运意识,对不可避免事情泰然处之,恬静服从;神道——教导武士对君主(上级)绝正确忠诚,对祖先虔诚尊敬和对父母无条件孝行,包含了日本民族精神中爱国心和忠义;儒学思想——关键是孔孟教育,是武士道道德教义最丰富渊源。孔孟冷静、仁慈、智慧处世哲学提供了武士作为统治阶层职业道德,君臣、父子、夫妇、弟兄、好友五伦之道又为其提供了日常生活基础道德准则。
佛教对武士道影响尤其大,尤其是禅宗。禅宗生死观迎合了武士不惧怕生死心理。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中说:“佛教给武士道以平静听凭命运意识,对不可避免事情恬静服从,面对危机和灾祸像禁欲主义者那样沉着,卑生而亲死心境。神道教同时又提供了佛教所未提供东西,对主君忠诚。神道教强调敬神和尚武,武士只要尽忠职守死后便可成神。神道同时认为腹部是人之灵魂所在,只有切腹才能像君主表明真心,所方便有了剖腹***这种日本武士独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