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中西比较文学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32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西比较文学论文.doc

上传人:hxhcwq 2020/12/6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西比较文学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西比较文学论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西比较文学论文》的内容,具体内容:人类文化存在着同质和异质,文学作为文化的象征和集中表现,也必然有相同和相异的因素,这就使具有跨越性的文学现象之间具有了可比性。下文是我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人类文化存在着同质和异质,文学作为文化的象征和集中表现,也必然有相同和相异的因素,这就使具有跨越性的文学现象之间具有了可比性。下文是我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浅探中西比较文学
摘要:歌德当日所言之"文学的通性",今天更多指向"相异"的通性。这一新发展替比较文学带来了更多机遇,使之从传统的类比或影响研究狭仄限制中,解脱了出来。而我们从事中西比较文学研究时,必须以"反映"和"反思"为始点:对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作品,都作一番深入的研究,先形成对某一特定作品的认识和了解,再对另一个作品作同样深入的认识,然后再将二者加以比较。这样,定可经由深刻认识、了解不同的个别文化和作品,进入由比较研究而达到的"深层知识"。
关键词:反映;反思;中西比较文学
达姆罗什(Damrosch)在《什么是世界文学》一书中,再次提到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这一名词,进一步地加以阐释,使这一19世纪德国文豪所创导的词语,再次复活。在该书"歌德创造了一个词语"这一章中,达氏提到周蕾对欧文批评北岛的诗作的猛烈批判。我不想参与二者的争论,更无意做文化保卫者或批判者;亦不想加入意识形态价值判断及传统经典价值评鉴之争。我只想提出一点和当前所讨论的中西比较文学研究有关的看法。当然在短短的20分钟发言限制之下,没有人能将这些看法解说透彻,但问题是可以提出来讨论的。
大约80年前,诗人艾略特拒绝了在北京教书的剑桥教授李察斯的邀约,放弃了去北京的机会。他拒绝的理由是,他对李氏所创导的跨文化研究的可能性,颇不为然。他在回信中特别指出,对他来说,"一个人不可能同时站在望远镜的两端"。艾氏认为,任何一个人,"如想将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观念)词语,翻译为另一种不同传统的词语,不管其技巧如何高明",都是不可能的。充其量他所能做到的,"只是一个非常高明的变胎"。
这亦是我30多年前,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中西比较文学会议中,所提出的问题。中国或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和哲学思想系统,所产生的文学,是否可以随意比较?这是当时我反对肤浅东西文学比较的主要立场。我认为那是"以偏盖全"的研究,亦是现在我要提出来的"文化通性"(cultural universals)及"文化个别性"(cukural particulars)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始终存在于中西或东西或异文化比较或文学比较研究中。当然"粗枝大叶"的比较,可以不考虑这一问题。可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进展,不容许我们如此苟延下去。观看目前普及的比较研究,自从考古人类学进入了文化、文学等学科研究后,我们不得不更仔细地去讨论"比较研究"这一大题目了。
多年前,当萨义德提出他的"东方主义"论点后,这一要题就变得更具迫切性。文化的差异和民族、民俗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对"醒学时期"(Age of Enlightermaent)后所产生的"西方中心"(Euro-centrism)优越论的挑战。这亦促成了世界学术界对文化多元性、不同文化比较研究更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比较文学研究自然亦不落后于人,加上政治现实的需要,非同源的文学比较研究,亦兴盛了起来。中西比较文学研究,在这一大趋势发展之下,自然亦起了极大的变化。这由近年来,内地、港、台三地比较文学研究的"地势图"(Topography)即可证明。
我们比较文学研究,走过了"浅水"(牵强的比较研究),进入了"深海"(study in depth);从早期借用类比方法、新批评理论,经过了结构主义,进入解构主义;从以欧美学术界对政治及意识形态反思为始,到今天以之为文学研究,包括比较研究在内的举世通用原则(universal principle),不求相同点(sire-ilarity)而探讨相异性(dissimilarity)及多元性(plurality),再再地显示了比较研究的新发展及趋势。这一发展亦为比较文学研究,带来了新思考和新题目。多年来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走向,可由亚洲各地举办的比较文学大会所包括的题目,见其端倪。这次大会亦不例外。在大会提出的15个大题目及特别圆桌讨论议题中,可以见到有关(1)文学理论,(2)文学作品,(3)文学与文化,(4)文学与宗教,(5)文学离散或离散文学,(6)翻译文学,(7)卅年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回顾等等多项主要题目。
其涉及内容,已超越卅年前起步时的范畴。但这亦为我们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