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甘肃礼县永坪镇镇凤山考.doc

格式:doc   大小:11,160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甘肃礼县永坪镇镇凤山考.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20/12/7 文件大小:10.90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甘肃礼县永坪镇镇凤山考.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礼 县 永 坪 镇 镇 凤 山 考
礼县永坪学区牌里村人赵得来
礼县永坪镇在县城东北40华里处,北入永固峡40华里到固城乡,西北距离崖城镇30华里,东北离红河镇40华里。镇东边堡子山、红旗山向东南延升,至5华里处上石咀村蹇家堡子山咀前突兀立,镇西面有庙儿山、九台山叠翠献瑞,并绵延至西南5华里处西山庄子村前伸山咀,与东南蹇家堡子山咀相对,形成天然关锁。永固河自镇北峡口流出而西转南奔流而去,在镇西南和镇东南分别接纳崔家小河子与马家小河子水后南流注入西汉水。赵固公路经镇东,南北通衢。乃一方风水宝地。
礼县永坪镇全貌
据清乾隆年间,礼县知县方嘉发纂《礼县志略》卷之七,山河,第二页与清光绪年间,礼县知县雷文渊纂《礼县新志》卷之二,山河,第七页记载:“ 镇凤山,县东北四十里
,上有九堆,宋,关师道隋(应为“随”之误)李永琪尝屯驻其上”。民国时,知礼县事武山县人张津、奉事官礼县人孙文俊等纂《礼县新志》卷二,山水,第四页记载:县北“四十里曰镇凤山”。又据清光绪年间,礼县知县雷文渊纂《礼县新志》卷之一,地域,第三页记载:县“东四十里有永平镇”。民国时,知礼县事武山县人张津、奉事官礼县人孙文俊等纂《礼县新志》卷二,山水,第六页又记载,县“东北四十里曰永平镇”。由此而知,“镇凤山”在永坪镇无疑。
然而,环永坪镇皆山也,不知“镇凤山”确指那座山。现如今,在永坪镇,长老们都认为镇东堡子山为“镇凤山”,依据是永坪镇八景之一是“镇峰晨钟”之故,所以,永坪人都从此说。
永坪镇东堡子山即镇峰山
笔者以为,镇东堡子山为 “镇凤山”说,是将
“峰”与“凤”二字混淆了。礼县诸《志》记载的是 “镇凤山”,不是 “镇峰山”,它们是两座山,不是一座山。镇东堡子山应是镇峰山即永坪镇八景之一 “镇峰晨钟”所在。而镇凤山应是永坪镇河西岸二华里的小街子村背后的庙儿山。永坪镇河西的庙儿山即镇凤山东面(正面)
永坪镇河西的庙儿山即镇凤山东南(侧面)
理由一。庙儿山上向北,距离约20华里处,有一村,名曰大营山村,对面西北方隔石翁沟的山上,距离约2华里许,有一村,名曰小营坡村。庙儿山西南方对面是九台山,九台山后山与庙儿山后山绵延合二为一,中间为石瓮沟小河水,
小营坡村在九台山后山上,大营山村在庙儿山后山上,小营坡村与大营山村,两村隔石瓮沟南北相望。据老辈人传说,“小营坡村与大营山村”两村,因历史上驻扎过军队而得名,小营坡村驻扎的军队是“小营”, 大营山村驻扎的军队是“大营”,故名。据史书记载,五代时军队建制出现“营”的编制,北周时成为定制,宋朝沿袭此制。宋神宗时,对军队建制进行了改革,序列为火、对、营、将。10人为火,5火为对,10对为营,若干个营组建为将,指挥为将或副将,南宋沿袭此制。在中国古代史上,清朝以前其他各代的军队中,未有“营”的建制。在北周和宋朝时期,礼县永坪镇都归其管辖。所以,由此推断,传说中历史上驻扎过的军队就是宋朝的军队。这与清乾隆年间,知县方嘉发纂《礼县志略》和清光绪年间,知县雷文渊纂《礼县新志》,两《志》记载的“镇凤山县东北四十里,上有九堆,宋,关师道隋(应为“随”之误)李永琪尝屯驻其上”相吻合。以此可以推断,庙儿山就是诸县《志》记载的镇凤山。
理由二。据清乾隆年间,知县方嘉发纂《礼县志略》卷之十五,寺观,第一页及清光绪年间,知县雷文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