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张世英:哲学的新方向.docx

格式:docx   大小:25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张世英:哲学的新方向.docx

上传人:guoxiachuanyue007 2020/12/8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张世英:哲学的新方向.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张世英:哲学的新方向
张世英:哲学的新方向
一、西方传统形而上学 人们面对当前的事物,总想刨根问底,追寻其究竟。哲学, 粗略通俗一点说,就是刨根问底、追寻究竟之学。但事物的 根底究竟在事物之中,还是在事物之上?事物究竟有根有底, 还是无根无底?对于这类问题,哲学史上有各式各样的思索 和回答。我想大体上分为两种不同的追问方式。一种是由表 及里、由浅入深、亦即由感性中的东西到理解中的东西的追 问方式。在柏拉图的《斐多》篇中,苏格拉底说:他曾向前 人学****那种为了求得某具体事物的原因而到别的具体事物 中去寻找的考察方法, 但都失败了, 他最后认为“最好求助于 入@心丫01,从中考察存在的真理”〔。这就是柏拉图的“理 念”。“理念”是一切具体事的根底。在柏拉图看来,具体事物 是变动不居的,在场与不在场不断地相互转化,而“理念”则 是永恒的,是恒常的在场( constant presence )或原始的 在场( original presence )。这显然就是要从感性中的东西按 纵深方向上升到理解中的东西。 苏格拉底 -柏拉图的这一转向 奠定了西方旧形而上学即“在场的形而上学” ( Metaphysics of presence )的基础,以追求永恒在场为目的成了西方旧形 而上学的主要特征。与此相联系,旧形而上学把对于不在场
的东西的想象力放在低于思维、逻辑推理的次要地位而加以 压制,柏拉图排斥诗人、画家,就因为他们从事想象,重视 不在场的东西。亚里士多德虽然批评柏拉图的“理念”脱离具 体事物,虽然承认具体事物的变化不过是由可能到现实、由 隐蔽到显现,但最终他还是认为非物质的“纯形式”是终极的 根底或“第一原理”即“神”,它和柏拉图的“理念”一样是永恒的 在场,而一显一隐的万物都以它为“最初因”,第一哲学就是 要求达到这个“最初因”〔
2〕。笛卡尔年轻时像苏格拉底一样 也曾片面相信老师, 但后来他摆脱了老师的束缚, 决心在“世 界这本大书”里去找学问,也就是要在事物本身中去找学问, 经过好几年的研究之后, 他觉得研究事物本身就得研究“我自 己”,于是发现了“我思故我在”这条真理。 在笛卡尔看来,“我 思”不是想象的,而是最原始的、最直接地出场(在场)的东 西,因而也是最确定的,它既不依赖自己的身体,也不依赖 其他任何物质性的东西,而其他一切均可由它推出。 〔 3〕这
样,笛卡尔的“主体”便成了一切事物的根底。笛卡尔的哲学 也是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费希特把“绝对自我”当作万事万 物的根底, 乃是变相地继承苏格拉底 -柏拉图的追问方式, 不 满足于感性中直接的东西。他的“绝对自我”是“原始的事物本 身”〔4〕,它只能靠费希特所谓的“理智直观”来把握,而远非 直接感性中的东西。黑格尔虽大讲正反两面的统一与转化, 但他的一系列转化过程都不过是为了达到“绝对”的一种过渡,
“绝对”才是最真实的,它和柏拉图的“理念”一样是永恒的在场, 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黑格尔强调“绝对”不脱离漫长的正反转 化过程,但最终黑格尔还是肯定永恒在场的终极真实性。黑 格尔在《精神现象学》 的序言中一再申述要达到“事情本身”, 其实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正反转化的认识过程,由“实体”达到 “主体”,而最高的主体就是“绝对”。“实体”是尚未展开、尚未 认识的“在场”,“主体”是展开了的、认识了的“在场”。黑格尔 的由“实体”到“主体”的哲学,是两方“在场的形而上学”的最庞 大的集大成的体系。上述这种追根问底的方式,以“主体
-客
体”的思维模式〔5 〕为前提, 其追寻方向可以概括为由感性 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差异到同一、由 具体到抽象(包括黑格尔的“具体的抽象”) 、由相对到绝对、 由变到不变、由形而下到形而上,最终以形而上的、永恒不 变的、绝对的、抽象的本质、普遍性、同一性为根底,或者 说得简单一点,是以恒常的在场为根底。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中,公孙龙的“指物论”,强调概念和普遍性对于感性具体事 物的优先地位和独立自存,颇与西方旧形而上学的这种刨根 问底的方式相接近。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哲学界所广为倡 导的哲学观点,则比较明显地近似“主体 -客体”式,属于追寻 普遍本质和同一性的哲学。我们所主张的是唯物论,诚然与 柏拉图、 费希特、 黑格尔的唯心论相对立, 但两者都属于“主 体-客体”式,只不过方向相反而已。我们虽然主张普遍性寓 于个体的东西之中,本质寓于现象之中,但我们所奉为至尊 的仍然是普遍本质, 是恒常的在场, 与西方传统的“在场形而 上学”大体上属于同一模式。
二、西方现代形而上学西方现当代的人文主义思潮如 尼采、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的哲学,已不满足于这种追 根问底的方式,不满足于追求抽象的、永恒的世界 --西方旧
形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