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1
文档名称:

课题研究规范读本.doc

格式:doc   大小:1,404KB   页数:1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课题研究规范读本.doc

上传人:1017848967 2020/12/9 文件大小:1.3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课题研究规范读本.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课题研究规范读本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目 录
写在前面的话 /1
第一部分 总论 /3
第二部分 集体课题 /5
第三部分 个人课题 /36
第四部分 行动研究方法链接 /56
第五部分 研究示例 /65
写在前面的话
肖林元
为什么要研制《课题研究规范读本》?主要基于三点需要:
一是基于科研转型发展的需要。我担任所长以来,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作为地市级教科所,应该为教育做些什么贡献,特别是为基层学校、教师提供哪些帮助?哪些帮助是我们能做的,能做到位的?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提出了“所训”:知全球,懂本土,精本职,做本位。我们将其印在《科研笔记》的扉页上,这不仅是全所科研的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体现,也是全市教师专业成长的科研追求。我们提出了“研究+服务”的工作定位,提出了南京教育科研“三个三”转型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做到“三个贴近”:贴近局里中心工作,贴近基层学校和教师,贴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沿;实现“三个转变”:由“事务管理”向“专题研究”转变,由“被动开展”向“主动服务”转变,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力争“三个打造”:打造最具南京特色的科研品牌,打造和谐发展的内部文化,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
二是基于学校发展的需要。令人可喜的是,两年多来,取得的成果非常明显,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得到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好评,特别是受到基层学校和教师的欢迎。主要体现在: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学的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学校和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主动性、创新性、实践性在不断提升;涌现出一批教科研成果和先进典型。但同时,学校也向我们反映:学校要持续发展,就要走内涵发展的教科研之路。如何进一步提升教科研质量?经过充分的调查和研究,我们认为教育科研的内涵发展要从加强规范、扩大参与面、创新方法和提升质量等四个方面展开。
三是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教师要发展,本质靠科研。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不少学校和教师对课题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现象,甚至到了结题报告时,发现课题研究中存在很多问题。
为了进一步减少“马后炮”式的指导,尽可能将课题指导前移到课题研究之前,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研究人员编写了《课题研究规范读本》。
如何使用《课题研究规范读本》?
一是要加强学****各区、学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本《读本》以“实用”、“实效”为原则,分为教育科学规划集体课题研究和个人课题研究两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将研究主要流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问答的形式,整理成若干条,便于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学校、教师按需查找。
二是要认真实践。各区、学校要运用读本进行科研实践。本读本兼顾了课题研究管理与方法指导的双重价值,其中关于课题研究各环节规范管理的条目等同于南京市课题管理规范条例,需要各区、各校、教师遵照执行。
三是要创新思考。由于学校、教师的教育科研具有因校、因人而异的特点,在回答具体的方法问题时,读本只是强调了共性的原则、框架和重点,为学校、教师尽可能提供基本思路和方法。各区、学校要在实践中创新思考,创新方法,促进教育科研的内涵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在读本研制过程中,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了省市级专家和南京市内中小学(幼)校(园)长、教师反复征求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课题研究的纷繁复杂,和编写人员的水平所限,读本难免有偏颇之处,敬请领导、专家和老师的批评指正。
是为序!
肖林元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
教授级高级教师
第一部分 总 论
1.基础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价值是什么?
学校、教师课题研究的基本价值体现于其发展性。
对学校来说,课题研究有助于形成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性思维,有助于其学校特色的凝练与形成,也有助于对学校工作进行结构性的布局与调整。此外,在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人本化上,课题研究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对教师来说,课题研究有助于其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转变,有助于其对教育情境的理解,更有助于其创造更具活力的职业生涯。对于教育本身来说,课题研究应能促进教育问题的澄清与解决,有助于学生发展方式的变革。因此,“科研兴校”、“科研兴教”已经成为普遍共识。

有效的课题研究,首先应能推动教育观念的更新,其中包括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等一系列的基本命题。其二,有效的课题研究应能促进教育问题的澄清与解决。其三,有效的课题研究应该能推动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变革。教育改革中遇到的强大阻抗可能并不存在于教师的主观意愿之中,而是附生在教师的教学****惯之中。教学行为一旦形成惯性,就需要靠研究的方式加以反思和提升。其四,有效的课题研究要能根植于教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