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咏史诗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 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 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1 )对人或历史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 2 )通过仰慕凭吊古人,感慨身世, 表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 3 )对昔盛今衰的感叹,咏古实为伤今,讽喻社会现实。鉴赏咏史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弄清史实。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在南京,东晋时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朱雀桥在秦淮河上和南岸的乌衣巷相邻,昔日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 昔日的王谢权门现在已居住着寻常百姓之家;今昔对比,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令人叹惋再三。如果不了解这些历史知识,就很难深入的理解蕴涵其中的诗意。 , 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苏轼被贬黄州,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了。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 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 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 3、领悟感情诗人们由于不同的艺术技巧,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对于同一历史题材,可能从不同角度去反映。我们在鉴赏古诗时,要仔细推敲作者的态度,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 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苏轼的《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