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第一辆汽车在祁阳诞生
欧阳友徽
祁阳是一个以农耕为主业的邑县,连绵起伏的冈峦,阡陌纵横的田畴,盛产木材、大米,此外就出产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至于工业,只有一些打锄头钯头的铁匠铺,造木船划子的船场,造草纸的竹棚,织布、编席的作坊等等,都是些服务农业生产的小手工业。在抗日战争之前,祁阳偏僻落后得与近代工业不沾边。但是,1942年夏天,中国第一辆自制的汽车不是在南京、不是在上海,而是在祁阳这片穷山瘦水中神话般诞生了。这是为什么?
一、国人之梦
祁阳沦陷前,我住在墙口里(宝塔街),才七岁。驻扎在山川唐家的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班主任是蒋介石)有很多英国教官,经常开吉普车从我门前过,非常神气。当时我就想,我们中国有汽车该多好啊!我的学校在祖师殿,校门正对古东江桥,一天,有一支部队从校门前转弯过桥,队伍长得没完没了。有人说,这是上前线打日本鬼子的军队,大概有一个师。老师也不上课,和学生一起站在校门口看了很久。那些兵有背枪的,有扛炮的,就是没有坐汽车的。当时我想,坐上汽车多快呀,一会儿就可以到前线打日本鬼子了!
长大后我才知道,那时中国也有汽车,不过很少,是从国外进口的,价格贵得惊人。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国人便有了制造中国自己汽车的梦。1928年,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就召集工业巨头和专家商量自造汽车。一年后,取名“民生”牌的第一辆汽车在沈阳迫击炮厂诞生。后来那辆汽车送往上海展览,市民们争相观看,群情振奋。上海新中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中公司,即现在上海新中动力机厂)的中国内燃机研究先躯支秉渊和大家一样激动,但在激动之余他又感到遗憾,这台汽车的零部件和发动机都是进口的,严格地说,是中国
“组装”,而不是中国“制造”。他心中便产生一个强烈的愿望:要制造一台真正意义上中国制造的汽车,为中国人争气。他日夜工作,设计绘图,为第一辆中国制造的汽车诞生苦心经营。六年后,他终于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图纸,中国人的梦想即将成为现实。
但是,好事多磨。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争爆发,新中公司所在地闸北区,是日寇轰炸的重点,那套用心血和智慧绘制成的图纸在战火中化为灰烬。支秉渊奋力组织人员,冒着日寇的炮火,去工厂把机器设备抢运出来,向内地搬迁。首先到武汉,武汉告急后,又向长沙和湘南丘陵地区——祁阳搬迁,同时也迁来了一个要制造中国自己汽车的梦。
二、篱笆工厂
新中公司搬到祁阳的时间是1938年,新厂址建立在祁阳城东郊二里许的海水湾,我从宝塔街到祖师殿去上学,每天都要来回四次经过新中公司门前那条由煤碴铺成、通向山川唐家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的简易公路。起初,新中公司规模不大,占地约400米×200米,周边用楠竹剖成三指宽的竹片,,老百姓称它为“篱笆工厂”。墙内的厂房建得十分简陋,是清一色的平房,以杉树皮为墙、为顶棚,一幢接一幢。从空中往下看,就像老百姓的住房,毫不起眼。日本飞机对近在咫尺的祁阳县城进行狂轰滥炸时,却没有将这片藏龙卧虎的厂房作为目标。新中公司就在篱笆工厂内轰轰隆隆地生产。那时,老百姓不知道厂里生产什么东西,只听见轰轰隆隆、乒乒乓乓地挺热闹,透过篱笆缝还可以看见厂房内炉火熊熊,火星四溅。支秉渊就以这个篱笆工厂为基础,只用四年的惨淡经营,就发展成为一个包括三个厂和六个卫星厂的大企业,从采煤、炼铁、轧钢、发电到制造机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