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书愤 》导学案.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书愤 》导学案.doc

上传人:boy_0011 2016/4/2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书愤 》导学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书愤》导学案【学****目标】知识目标: 了解陆游的生平、所处时代背景, 知人论世。披文入情,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情感目标:学****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知识链接】①作者陆游(1125-1210) , 字务观, 自号放翁。越州山阴( 今绍兴)人, 南宋著名诗人。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 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②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 春, 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 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 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 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鉴赏品味】 1. 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明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 25 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 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2. 颔联既是叙事, 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举出一个运用了此种手法的例子吗? 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 最能体现诗人悲愤之情的诗句是那一句?为什么? 明确:“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塞上长城”比喻守边御敌的将领, 是诗人一生的抱负。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 使诗人的壮志豪情付诸东流, 只好徒自抒发岁月蹉跎, 壮志未酬而鬓发先斑的感慨。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诗人为什么要想到诸葛亮?诗人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的话, 诗人正是以此自勉, 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 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5. 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对比,试分析? 明确: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 “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五、拓展阅读【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6. 简述此词与《书愤》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 壮志未酬的悲愤,对比。【赏析】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 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 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上片前两句是当年作者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心情与生活的概述。他胸怀报国鸿图, 匹马单枪驰骋于万里疆场,确实想创立一番不朽的业绩。“觅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