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贫血
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和(或)血细胞比容(HCT)低于相同年纪、性别和地域正常标准。通常认为在平原地域,成年男性Hb<120g/L、RBC<×1012/L及(或)HCT<,女性Hb<110g/L, RBC<×1012/L及(或)HCT<。
(一)分类
分为①大细胞性贫血,如巨幼细胞贫血;②正常细胞性贫血如再障,急性失血贫血;③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①红细胞生成降低;②红细胞破坏过多;③失血性。
(二)临床表现
贫血临床表现取决于:①贫血程度;②贫血速度;③机体对缺氧代偿能力和适应能力;④患者体力活动程度;⑤患者年纪;⑥有没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
、困倦、软弱无力是贫血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皮肤粘膜苍白是贫血关键体征。缺铁性贫血指甲扁平、反甲、甲纹粗易碎,肾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浮肿苍白。
、气短最为常见。呼吸困难发生在较严重贫血,有心率过快、心搏有力、脉压增加。部分患者可有贫血性心脏病。
、头晕、目眩、耳鸣、注意力不集中及嗜睡等。乏困、无力、易疲惫为肌肉组织缺氧表现。
、腹胀、恶心等是常见症状。食欲不振,厌食为巨幼细胞贫血早期表现。舌乳头萎缩见于营养性贫血;黄疸及脾大见于溶血性贫血。
,尿比重降低,性欲改变及女性患者月经失调亦较为常见。
,毛发枯干,创口愈合较慢。眼底苍白及视网膜出血偶见。
(三)诊疗
包含了解贫血程度、类型及查明贫血原因。病因诊疗最为关键。
试验室检验目标是确定贫血程度和贫血类型:①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是确定贫血可靠指标。②外周血涂片检验可对贫血性质、类型提供诊疗线索。③网织红细胞计数能够帮助了解红细胞增生情况和作为贫血疗效早期指标。④骨髓检验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是因为体内贮存铁消耗殆尽,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需要而发生贫血。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世界上最常见贫血。在育龄妇女和婴幼儿中发病率很高。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①育龄妇女、婴儿和生长发育时期儿童、青少年需要量增加。②食物组成不合理。③药品或胃、十二指肠疾病。
,以消化道慢性失血或妇女月经过多更为多见。
(二)临床特征
缺铁性贫血临床症状是由贫血、组织缺铁及发生缺铁基础疾病所组成。
;
(1)贫血表现:头晕、头痛、面色苍白、乏力、易倦、心悸、活动后气短、眼花及耳鸣等。症状和贫血严重程度相关。
(2)组织缺铁表现:儿童、青少年发育迟缓、体力下降、智商低、轻易兴奋、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易怒或淡漠、异食癖和吞咽困难(Plummer?Vinson综合征)。(很关键名词解释)
(3)体征:除皮肤粘膜苍白外,毛发干燥易脱易断、指甲扁平、失光泽、易碎裂,部分患者勺状(反甲)或脾脏轻度大。
(4)小儿可有神经精神系统异常。
(1)血象:展现经典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大多正常或有轻度增多,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降低,血小板计数高低不一。
(2)骨髓象:展现增生活跃中晚幼红细胞增多。粒细胞系统和巨核细胞系统常为正常。核分裂细胞多见。骨髓涂片作铁染色后,铁粒幼细胞极少或消失,细胞外铁亦缺乏。
(3)生化检验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协力增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以血清铁和总铁结协力改变显著,血清铁蛋白降低,FEP增高表示血红素合成有障碍,缺铁或铁利用障碍时,FEP全部会增高。
临床上将缺铁性贫血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缺铁,或称潜在性缺铁期。仅有体内贮存铁消耗,血清铁蛋白<12pg/L或骨髓铁染色显示铁粒幼细胞<10%或消失,细胞外铁缺如。此时血红蛋白及血清铁等指标是正常。
(2)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红细胞摄入铁较正常时为少,除血清铁蛋白<12pg/L外,转铁蛋白饱和度<15%,FEP>/L,但血红蛋白是正常。
(3)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显著降低,展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12pg/L,转铁蛋白饱和度<15%,FEP>/L骨髓铁染色,Hb<120g/L(女性<110g/L)
(4)判别诊疗需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