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1
文档名称:

2013-07-12手足口病诊疗指南.ppt

格式:ppt   大小:1,821KB   页数:6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13-07-12手足口病诊疗指南.ppt

上传人:977562398 2020/12/11 文件大小:1.7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13-07-12手足口病诊疗指南.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手足口病 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
许红梅教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
概述(Introductiond)
手足口病是由一组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手足丘疱疹及口腔疱疹或溃疡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儿童常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婴幼儿发病为主。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预后良好。可并发病毒性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和心肌炎等,少数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发生死亡。
手足口病病原学(Etiology)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是一组肠道病毒
柯萨奇病毒
A组16、4、5、7、9、10 型等,
B组2、5、13 型等;
埃可病毒(ECHO viruses)
肠道病毒71型(EV71)
共20多个血清型可引起手足口病
其中以EV71及Cox A l6型最为常见。
病毒抵抗力
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
对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敏感
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
对***、75%酒精和5%来苏等不敏感
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传染源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
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排出病毒,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粪便排出病毒可持续2-3周。
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
呼吸道飞沫传播
接触传播(直接、间接)
易感性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流行特征
年龄: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主要发生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流行季节:
四季均有发病,以夏秋季多见,5-6月为高峰,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
由于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所以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2012年重庆地区手足口病流行情况
流行高峰季节为3~7月
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较高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流行地区
全球性传染病,无明显的地区性。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
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
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
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我国: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以后各地陆续报道。
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
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
1998年,我国台湾地区发生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
2007年在内地开始流行
手足口病临床表现(Manifestations)
潜伏期:2~5天
急性起病
发热
口痛:以进食时明显,婴儿表现为流涎、进食时哭吵、拒食。口腔粘膜有散在疱疹或溃疡。
皮疹:
部位:手或脚,多见于手掌、脚掌及指趾间。少数患儿皮疹可扩散到膝盖、臀部或手臂、腿部。即皮疹呈离心性分布。
形态:斑丘疹和疱疹。疱疹质地较硬,疱内液体较少。
2-3天自行吸收,不脱屑,无瘢痕,无色素沉着。
皮疹不痛不痒。
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