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
文档名称: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doc

格式:doc   页数:4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4/2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 试行) 一、生态县建设指标 1 、定义生态县( 含县级市) 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县级行政区域。生态县是县级规模生态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最终目标。 2 、基本条件(1 )、制订了《生态县建设规划》,并通过县人大审议、颁布实施。(2)、全县 80 %的乡镇达到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 或通过考核验收, 达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标准。(3)、有独立的环保机构, 并为一级行政单位, 乡镇有专职的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阿里三三剧 (4)、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5)、污染防治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与建设卓有成效。三年内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 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6)、资源( 特别是水资源) 利用科学、合理, 未对区域( 或流域) 内其它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生态环境影响。 3 、建设指标生态县建设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类,共 36 项。见表 1 表1 生态县建设指标序号名称单位指标经济发展 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元/人≥ 33000 ≥ 25000 2 年人均财政收入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元/人≥ 5000 ≥ 3800 3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元/人≥ 11000 ≥ 8000 4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元/人≥ 24000 ≥ 18000 5 单位 GDP 能耗吨标煤/ 万元≤ 6 单位 GDP 水耗 m3/ 万元≤ 150 7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的比重%≥ 20 环境保护 8 森林覆盖率山区丘陵区平原地区%≥ 75 ≥ 45 ≥ 18 9 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山区及丘陵区平原地区%≥ 20 ≥ 15 10 退化土地恢复率%≥ 90 11 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 12 水环境质量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 13 噪声环境质量 14 化学需氧量( COD )排放强度千克/万元(GDP) < 且不超过国家总量控制指标 15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率%≥ 60 ≥ 40 16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100 ≥ 80 无危险废物排放 17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m2≥ 12 18 旅游区环境达标率% 100 19 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所占比例%≥ 30 20 秸秆综合利用率% 100 21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90 22 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 90 23 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 80 24 化肥施用强度( 折纯) 千克/公顷<250 25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100 26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100 27 农村污灌达标率% 100 28 农业生产系统抗灾能力( 受灾损失率)% <10 社会进步 29 人口自然增长率‰符合国家或当地政策 30 初中教育普及率%≥ 99 31 城市化水平%≥ 50 32 恩格尔系数% <40 33 贫困人口比例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 < <3 34 基尼系数 - 之间 35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 >85 36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 >95 二、生态市建设指标 1 、定义生态市( 含地级行政区) 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市级行政区域。生态市是地市规模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最终目标。生态市的主要标志是: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加速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生态文化有长足发展; 城市、乡村环境整洁优美,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2 、基本条件(1 )、制订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并通过市人大审议、颁布实施。(2 )、全市 80% 以上的县达到生态县建设指标,中心城市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并获命名。(3)、全市县级( 含县级) 以上政府( 包括各类经济开发区) 有独立的环保机构, 并为一级行政单位,乡镇有专职的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县(含县级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4)、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5)、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卓有成效, 三年内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6)、资源( 特别是水资源) 利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