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水竹伞下有乾坤
现代人用伞,用的是它遮雨挡阳的功能,只有在拍照的时候,红的,绿的,黄的,花的伞,才成为一种装饰。而作为工业时代的产物,现在的伞生产起来已经十分简单,统一的标准,流水线作业,钢制伞骨,机器印刷的伞布,组装后可以伸缩折叠,携带轻巧方便。打开一把机器伞,钢铁碰撞发出的声音十分清脆,同时也有些冷硬。
而水竹傘不同,它的原材料来源于大地上的竹木,其工艺起源于民间,出自于手手相传的匠人世家。而现在仍保留着水竹伞传统制作手艺的人,往往深居山里,他们很少受工业气息的影响,过着与世无争的散漫日子,日复一日地重复着那种繁复的手工制作。
一个草木茂盛的夏日,我从丘北县城出发,驱车60多公里,来到官乡的向阳村。这个只有138户的壮族沙支系聚居村落,分成四个片区分布在白马河谷的两岸,村子选择了稍为陡一些的山坡建房,而相对平整的山冲和谷地,则留做耕地。村子背后的山冈上古木森森,房前屋后除了梨、桃、李、柿子等果树外,多种植大蓬大蓬的水竹,高高的水竹弯下头颅,好像在垂钓瓦房顶上的喜鹊。河谷里的水稻,坡地上的玉米,山梁上的树林组成了一片绿海,古色古香的小村仿佛漂浮在绿色浪潮中的古船。
做水竹伞的人家姓张,已经传承了10多代人,有260多年的历史。最老的艺人叫张荣华,已经87岁,他的儿子张文清没能接过这门手艺,而29岁的孙子张国庆成了最年轻的传承人。
水竹伞因选用当地优质的水竹作为原材料,做成伞帽、伞把、伞托而得名。做一把水竹伞从选择竹子开始,之所以用水竹来做,是因为这种竹子筒粗节长,竹质坚硬,韧性和弹性很强。砍竹子的时间,选择在立冬后至次年立春前,冬时腊月,天气干燥而又寒冷,害虫都进入了冬眠,此时正是砍竹的黄金季节。这时竹子生理机能活动迅速减弱,养分和水分都集中到根蔸里去了,竹株养分含量极低,水分含量也很少,而且竹材组织结构紧密,质地坚韧,强度也大,蛀虫难以侵害。
我去采访的时候,很想从头到尾目睹一遍水竹伞的制作过程,但一把水竹伞的制作要一周时间才能完成,我只有半天时间,只能看主体骨架的安装。伞的结构不复杂,但要完成这么多的部件的制作和组装,光工具都有数十件之多。锯子、砍刀、削刀、大小扯转、凿子、尺子、支架、印花模子、刷子、针等一大堆。
伞是一种有轴的器物,从上到下由伞帽、伞托、伞把三部分构成,其实伞帽和伞托是连在一起的,也是伞的主体。但伞把是一把伞的主心骨,伞打开时靠伞把来支撑,收拢时也是以伞把为中心。伞把的制作是最简单的,选择一根直径为2厘米的笔直竹竿,根据需要取舍好长短就行。有了伞把,制伞就从破竹子做伞骨开始。伞骨的数量根据需要做成28根、32根或者是36根不等,根数越多,伞骨越细,细的伞骨宽度只有1~2毫米,粗的也不过4毫米左右。我去的时候,已经有一套制作好的伞骨,工序就从伞帽轴和伞托轴的加工开始。
张荣华老人身板硬朗,精神矍铄,除安了一口假牙和耳朵有点背外,其它都没什么毛病。伞的组装就由他来完成。因为加工的工具不是集中在一个地方,所以制作的过程老人不断地转换地点。他先在木马上用锯子锯下两截直径3厘米,长5厘米的嫩松树,用来做伞帽轴和伞托轴。然后拿到支在墙脚的一个破旧木板搭成的棚子里,那里有一个用双脚踩动踏板来带动旋转的扯转。制作伞帽轴时,他把松树筒子中间钻一个圆柱型的孔,然后把它套在